本报昌都电(记者 周婷婷)针对边界治理中责任不清、沟通不畅、资源割裂等难题,昌都市洛隆县近年来创新探索,以党建为“绣花针”,穿起“联建、联动、联抓”三条“治理线”,有效破解治理壁垒。该县已成功解决虫草采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重难点问题34件。
洛隆县主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筑牢协同治理根基。通过健全“固边联建”机制,共建边界联合党组织7个、联合党委1个,组建党员突击队16支,签订《边界党建共建协议书》11份。组织跨区域干部观摩学习30余场,召开各类座谈会、党建联席会等80余次,开展边界村(社区)学习交流、群众联谊等活动70余场次,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平等议事良好局面。
在发展联动方面,洛隆县融入区域经济格局,推行“资源互通、结对互助、优势互补”模式。立足毗邻地区特点,搭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交通共通”的“三共三联”平台,组建8支共创共帮服务队协同推进基建。联合开展现代农业、畜禽养殖、就业技能等培训60余次,显著提升群众致富能力。探索“乡(镇)党委+村支部+党员+群众”模式,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卫生整治、协商研讨等活动。洛隆杏花旅游节开幕式吸引400余人次“兄弟县区”干部群众参与,深化了情谊与活力。同时,深化多领域合作,联合开展农技培训40余次、惠及2100余人次,组建技术支援服务队学习先进经验126条,开展人才技术交流18次,援藏经验交流会7场,共赢发展格局初显。
安全稳定是边界治理基石。洛隆县着力构筑稳固防线,联合开展环境治理、道路维护、灾害河道巡查等党员服务活动80余次,召开边界维稳联席会6次,开展联合督查3次,变“各扫门前雪”为“合力保平安”,妥善调处边界矛盾纠纷40余起。健全应急处突机制,边界村(社区)签订《和谐边界协作治理协议书》,8支党员突击队开展夜间治安巡逻110余次、禁毒反诈宣传53次、应急演练5次,并在3次抢险救灾中守护群众安全。此外,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搭建县乡村三级调解平台,成立边界联调中心3个、村级联络点8个,联动高效化解邻里、土地纠纷20余件,确保矛盾“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从破除组织壁垒到融合发展动能,再到共筑安全防线,洛隆县用党建“一根针”,穿起了边界治理“千条线”,有效补齐基层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