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暴雨,一位12岁男孩乘坐网约车的经历令人揪心。司机接单后没确认“已接客”,才开两三分钟,就以“下一单要超时了”为由,让男孩下车自己取消订单。男孩没带伞,愣是在暴雨里淋了半小时才打到车回家,成了“落汤鸡”。平台核实后,对司机做了封号处罚。司机受罚是咎由自取,但这件事,光封个号就够了吗?
网络截图。这起事件中,司机行为的冷漠令人心寒。且不说基本的服务契约精神,单是暴雨天把一个没带伞的男孩赶下车,于心何忍?何况一个12岁的未成年人,判断力和应对突发的能力都有限。司机心里却只惦记着“下一单要超时”,把乘客的安全和基本关怀忘得一干二净。
不过,板子不能只打在司机身上。仔细想想,司机为什么对“下一单超时”如此紧张?恐怕还是因为平台那套“高效”的规则和算法机制,司机被“接单率”“准时率”这些指标追着跑,生怕一个“超时”就影响后续接单,甚至不惜踩踏服务底线。
平台事后处罚的态度值得肯定,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监管漏洞。司机审核与监管是否严格到位?途中甩客且未点“已接客”,平台为何全程未触发异常预警?12岁孩子独自打车,平台为何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司机一句话就把责任和费用轻松转嫁给了孩子,平台规则为何如此容易被钻空子?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从源头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特别是遇到未成年人、老人等需要更多关照的群体,或者像暴雨这样的极端天气,平台规则应更有“人情味”和预见性——未成年人独自乘车,系统应能自动识别并打上标签,司机若想取消,应经过严格复核。遇到狂风暴雨天,平台也应主动、及时地放宽对司机的考核,让他们能够安心服务好眼前的乘客。
这场风波不能仅以一罚了之收尾。平台应更主动地负起责任,不能到事后才“主持公道”,更该在事前用规则撑起一把“保护伞”。不然,下次风雨再来,谁能保证没有另一个孩子成为“落汤鸡”?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陈佳琳
编辑:龚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