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安徽新闻网
张曙,原名张恩袭,1908年9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坑口乡。他年幼时就学习吹拉弹唱,随民间徽班演出,音乐天赋和才能初露头角。
1927年,张曙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学习,不久转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在上海,他积极参加革命文艺团体,与田汉、洪琛、聂耳、冼星海、廖沫沙等师友,为革命吹起了嘹亮的号角。因参加救亡音乐运动,张曙两次被捕。1932年,在田汉等人营救下出狱。
1933年,张曙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与聂耳、任光等创建了左翼音乐团体“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投身革命音乐活动。一次,他在南京演唱冼星海创作的《莫提起》,让观众感动得流下热泪。后来,他与林路等人首唱冼星海创作的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日斗志。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张曙为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努力创作、热情歌唱。他多次上前线慰问抗日官兵,为抗战歌曲《卢沟桥》作曲。1938年1月,张曙在长沙和田汉创办《抗战日报》。随后,他来到武汉,与冼星海等人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并加入到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任第六处一科(戏曲音乐科)中校主任科员。他们组织抗日歌咏运动并创作抗日歌曲,在武汉举行了大规模群众性音乐歌咏活动,动员广泛,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抗战期间,张曙创作了上百首爱国主义革命歌曲,不仅写出了《保卫国土》《壮丁上前线》等革命进行曲,还创作了《日落西山》《赶豺狼》《丈夫去当兵》等抒情佳作。
1938年12月,张曙赴广西桂林,继续坚持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一到桂林,他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24日,日军空袭桂林,张曙和爱女在桂林万寿巷家中不幸遇难,年仅30岁。在清理张曙遗物时,从他身上找到的是一首刚刚写成的《负伤战士歌》。
张曙牺牲后,日军的新闻媒体把张曙的遇难视为他们的“胜利”。但侵略者摧毁的是音乐家的肉体,却无法阻止抗日的歌曲在中华大地嘹亮传唱。
1940年,田汉、老舍等在重庆发起悼念张曙的大会,周恩来在讲话时给予张曙高度评价,他指出:“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他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
■ 陈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