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蔡舒安
通讯员 刘文丰 杨晓敏
昨天,在南湖区民丰冶金地块先开区,工人们正抓紧对文保点、历史建筑等进行结构加固和外立面修缮。作为民丰冶金地块最先开始实施的项目之一,先开区127亩修缮项目将焕新闲置已久的冶金厂厂区,未来将“长”出人工智能、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等产业。
同样的场景也在城北片区上演着。作为城市的老旧腹地,城北片区也是嘉兴城市更新的“主战场”之一。片区统筹推进“5个低效地块+1个老旧社区”连片更新,导入数字经济、总部经济、都市工业等高端产业。前不久,百花菜场北地块拆迁工程正式启动,又腾出6500平方米土地,将助力打造城北最具活力的产城融合新高地。
今年5月,国家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城市更新的“时间表”“路线图”。在城市空间里,城市更新已成为破解民生难题、重塑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由之路。
在嘉兴,一场以人为尺度的城市“进化论”已悄然上演,越来越多城市更新成果,正转化为市民可感知的幸福指数。
旧土地“长出”新生活
碧绿的稻田,密布的水网,数十座白墙黛瓦的小房子镶嵌其中……看到嘉善竹小汇“双碳聚落”项目如今的模样,很难想象它曾是嘉善祥符荡边一个濒临废弃的小村落。
对百姓而言,城市更新的意义可能是一部方便上下的电梯、一处推门可见的口袋公园、一条通畅干净的下水道,也可能是一次邻里重建连接的契机——它连着人们对“好生活”的真实期待。
从现实来看,城市更新一般集中在老旧城区,这里往往处于人口老龄、住宅老旧、设施老化等“多老叠加”状态,尤其是“掉队”的居住环境,亟待更新。
秀洲区王店镇将王店中学老教学楼修葺一新,打造为一座包含幼托驿站、共享书房、健身空间等多功能嵌入式的服务综合体,这里成了65岁的李玉琴每天来跳舞的好地方;从被列入治理黑榜到孕育出“西山经验”,海宁硖石街道探索城市更新路径建设西山完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起来了,婴幼儿照护服务多起来了,居民李俊乔的老小区也装上了电梯,西山社区已成为浙江省未来社区……
嘉兴的城市更新经历了旧城改造主导、有机更新实施到如今的城市更新高质量探索阶段,从“拆改留”转向了“留改拆”,顺序变了,本质是城市更新的理念在变——尽可能保留城市记忆、历史文化底蕴,将新与旧巧妙结合。
嘉绢厂房“逆袭”成为城市新地标,“街区+MALL”的南湖天地给嘉兴人带来全新生活体验;同样位于主城区的南湖区新嘉街道嘉创湾项目,通过盘活工业遗产、引入创新产业、重构空间功能,成功实现从老旧厂区到城市“硅巷”街区的转型。
原有的空间没变,但承载的功能和内容变了,一处处老空间有了越来越多新玩法。嘉兴港区乍浦渔港美食街靠海吃海,“乍浦十八鲜”推广出彩,带动晚间集市、文化展演、灯光秀等多元化新型消费体验场景“出圈”;桐乡市乌镇镇原北栅啤酒厂工业遗址上“长”出乌镇智慧创业园项目,互联网、智慧应用创业创意企业及其他高科技创业企业接连入驻,北栅奇幻秀、未来数字音乐荟等特色创意活动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动能。
嘉兴通过城市更新唤醒沉睡的土地记忆,实现业态升级、产业转型、服务提质,“寸土”不止生“寸金”,更孕育出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
老家底“焕发”新活力
去年4月底,海盐县沈荡镇的“谷仓”从风貌保护的深巷中走出,正式开园。
砖瓦结构、筒仓、粮仓……在沈荡镇谷仓文化产业园,这些充满“老底子”记忆的城市场景被悉心保留,并装进了书籍、咖啡等新“角色”,粮仓改造二期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将带来构想童年、风物商店等更多功能。
嘉兴通过精细化、渐进式更新,做好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实现城市功能与活力的整体提升。用一场细腻的“修复与重生”,在闲置空间与文化创意之间找到了共振点。
嘉兴经开区嘉北街道洪波公园原先的场地、设施都十分有限,活动功能单一,今年,洪波公园在经过系统化改造提升后焕新登场,儿童活动区、林下休憩区、专业运动区、休闲健身区等让市民的休闲场景更丰富。
之前,平湖市钟埭街道红建花苑小区东侧的沿街商铺及周边场地已经落伍,当地利用存量建筑,结合周边多国际化产业园区、多外籍友人、多企业新居民等特征,融入钟溪文化,打造出兼具商业、休闲、生活服务等功能的钟溪坊特色商业街区更新项目。
当前,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纷纷开展城市更新。在推进城市更新道路上,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改造模式,经验可借鉴,但不能原封不动地复制。因地制宜,精雕细琢,才能让城市更宜居、更有韧性。
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上,嘉兴采用“小而美、软而慢”的低密度更新思路,告别了“网红街”套路。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以考古探方为经、数字复原为纬,在“最小干预”原则下编织千年衙署的活化图谱;月河历史街区是嘉兴市区现存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嘉城集团历时五年“修旧如旧”,“三河三街”的肌理间流淌出运河文明的当代血脉。
真正的更新不在砖瓦之间,而在机制创新之中。如果只提升基础设施、硬件外观而忽视运营管理,城市的软环境并不能得到提升。为此,嘉兴引入华润、万科等市场主体参与前期策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颠覆了传统更新逻辑,用实践证明,守正与创新从不是对立命题,而是城市更新的“双管齐下”。
新范式“打造”新天地
让存量老家底“焕发”增量新生机,是一个价值发现和价值再造的过程,离不开政策创新推动的制度保障。
嘉兴在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嘉兴市城市更新技术导则》,构建全周期规划引领机制。一份创新编制的涵盖韧性、宜居、绿色等6大维度273项指标的“1+6”体检指南,成为嘉兴各地找短板、补短板的依据,推动城市更新从经验判断迈向科学施策。
158座“温暖嘉”共富风貌驿探索城市精细化的小微空间更新,嘉兴市桥下空间、5G数字特型塔等7个技术导则将艺术装置、便民设施与智慧服务功能有机融合,实现空间美学与实用价值的双重提升。目前已累计改造提升桥下空间26个,整治提升5G数字特型塔14个,嘉兴经验向全省推广。
“温暖嘉”社区生活圈和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连续3年被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有效挖掘闲置及低效资产;全市累计建成省级未来社区87个,实现省级未来社区建设在镇(街道)全覆盖;建成省级“一老一小”服务场景448个,覆盖率全省第一,受益群体114.73万余人,群众满意度高达99%;一场“最江南”古镇更新行动打造新塍蓬莱公园、沈荡谷仓文化产业园等20个城镇地标,14个风貌特色镇去年累计吸引客流量超过3000万人次。
城市体检的本质,是对民生的一次深入体检。嘉兴结合城市体检评估结果制定专项规划,对症下药,全面启动市县两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形成“体检评估—规划编制—项目实施—长效运营”闭环管理机制。目前,南湖、海盐等4地,南湖区南湖湖滨片区、海盐县沈荡镇更新片区等6个片区已被列入省级城市更新试点。
“建新”迈向“更新”,嘉兴城市更新逻辑从增量扩张走向存量优化,从单一建设行为转向多元协同治理,从物理空间改造延展至生活方式重构。当然,城市更新项目投资额较大,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多元化、多层级的资金投入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
持续进化的城市更新,将把嘉兴带到怎样一个维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