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玳瑁,悠悠南溪。在漳浦县绥安工业开发区内,占地约200亩的同溢堂药业园区静谧矗立。来自东北的一批游客正漫步在园区中药博物馆及观光车间。非遗技艺展示区,紫铜锅、檀木盘、竹片等传统器具静静陈列。这些工具见证了入选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项核心技艺——益安宁丸与金凤丸制作工艺的精髓。
“益安宁丸和金凤丸古法制作技艺源于清宫御方,以何氏家族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主要有药材前处理、配料、煎煮、浓缩、粉碎、合坨、泛丸、修丸、干燥、筛丸、包装等20多道复杂工序,技法独特。”园区导游介绍道。“如此多的中药材展示,真是长见识了。”游客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我们投资1.2亿元建设的近40亩中药博物馆,以中式园林风格融合中药科研、科普与旅游功能,建成一个医旅融合的平台,2023年被列入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同溢堂集团副总裁黄国辉告诉记者,在非遗技艺与现代制药生产线共存的园区内,游客能见证古法炮制与现代智造的完美交融。接下来,规划中的观光车间、非遗展厅将开放古法炮制实景体验。
同溢堂的历史要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讲起。在中药博物馆的“历史传承”展区,千叟宴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那段珍贵历史:那天,北京紫禁城乾清宫内,千叟宴盛大举行。79岁的文华殿大学士蔡新作为乾隆朝最年长的官员获御赐两副宫廷秘方——延寿丹(后称“益安宁丸”)与金凤丸。告老还乡后,这位漳浦籍名相将药方郑重交予他的内侄、同溢堂始祖何秉杏,一句“发扬光大,济世惠民”的嘱托,就此开启了一段跨越数个世纪的国药传承。
1886年,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出现。时局动荡中,何家第六代传人何锦仁怀揣祖传清宫秘方,从南洋辗转至香港创立“同溢堂”药铺,提出“做好药,贵有恒”的家训。在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同溢堂内承正统,外汲众长,逐渐成为港传中药的代表品牌。
“同溢堂的丹!”——香港童谣如此传唱,与生记的粥、镛记的鹅、单眼佬的凉茶齐名。这味“丹”正是如今的益安宁丸和金凤丸,其声名随华侨足迹远播海外,销往美、日、新加坡等30余国。
2001年,同溢堂第八代传人何国军认为,中医药的根在内地,同溢堂的根也在内地,他毅然作出重大决定:将药厂迁回漳浦祖籍地。“世治不动旁骛之心,时艰不泯济人之念。”这句祖训在同溢堂的南溪故里焕发新生。
“我们特别注重将企业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博物馆体验。”黄国辉介绍道,2023年1月,漳州市政府公布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溢堂益安宁丸与金凤丸制作技艺双双入选传统医药类别,为这家“港传中药”品牌再添文化注脚。
如今,D级无尘车间内,配液罐、合坨设备、制丸机等自动化装置精密协作。2023年,企业启动的二期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6500万元,新增年产200吨中药生产线,将古方产能提升50%。科研投入带来显著效益,拳头产品益安宁丸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中成药销售前列。
不久前,漳浦同溢堂中药博物馆内,一场揭牌仪式引发学界瞩目——中华中医药学会谭兴贵教授传承工作站正式落户。这位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导的入驻,进一步强化企业从研发到文化的横向合作。与此同时,与漳浦剪纸非遗传承人合作创作“同心济世”主题作品,将企业精神融入民俗艺术;漳浦县竹马戏传承保护中心创作芗剧折子戏《蔡相传方》,生动再现赠方的历史渊源。“我们将继续通过博物馆这个文化载体,打造中医药‘立体教科书’,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传下去。”黄国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