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李爱民
在硬质合金堆焊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建设现场,一个身影正忙碌穿梭,他手持遥控装置全神贯注进行设备调试,不时与身旁同伴交流探讨。这个忙碌的身影,正是哈电集团唯一一名90后高技能专家,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哈电汽轮机冷作分厂智能焊接班班长孙柏慧。
从一名普通电焊工,逐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孙柏慧带领68人精英团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这位90后工匠,以焊枪为笔,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传奇,让党旗在生产一线熠熠生辉、高高飘扬。
淬火成钢:从普通电焊工到首席技师的逆袭之路
2010年,年仅20岁的孙柏慧入职哈电汽轮机。回忆初入行时的情景,他感慨万千:“刚进厂时我只会简单的电弧焊,连氩弧焊都不熟练。”面对企业生产的高端焊接需求,白天他紧跟师傅在车间实操,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夜晚他躲在家里研读专业书籍。就连休息时间,他也主动留在厂里加班,废钢上密密麻麻的焊痕见证了他的成长。
2012年,孙柏慧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全球首台AP1000三代核电机组核心设备焊接工作。“管板密封焊接时因气候原因参数有偏差,我们在现场连续调试,两天两夜没合眼。”孙柏慧说,经过不懈努力,最终项目焊接合格率高达99.6%,远超国际标准的98.6%。
2013年,孙柏慧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在同年参与了重点机组厚壁合金工件焊接工作。“这种合金焊接在国内尚属首次,无案例可循。”孙柏慧带领团队翻阅资料、焊接试板、调试程序,经过无数次修改与完善,最终达到了产品设计工艺要求。他们24小时轮班作战,克服重重困难,提前四天完成任务,且四个组件全部一次性射线探伤合格。此次突破,使公司钛合金焊接质量及核心技术跃居国内领先地位。
2018年,孙柏慧在黑龙江省青年职工岗位技能大赛中斩获焊接比赛冠军。“从普通焊工到首席技师,我用了8年时间。”如今的他,拥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证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孙柏慧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
攻坚破局:在“卡脖子”技术面前勇当先锋
“党员就该在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这句话不仅是孙柏慧的口头禅,更是他面对技术封锁与重重挑战时的行动准则。
2019年4月,孙柏慧临危受命,从原班组调任阀门班班长,肩负起“汽轮机主汽阀装配件硬质合金堆焊质量提升”的重任。硬质合金,这个焊接界的“刺头”,对工作环境、焊接标准乃至检测手段都极为苛刻,一旦出现问题返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孙柏慧一头扎进工作中,带领团队日夜奋战,不断摸索、反复尝试。“2019年末,我们班组硬质合金堆焊质量较上一年度提升了56.3%,到2020年末,产品质量更是较同期提升60.2%,部分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高达98%,实现了质的飞跃。”孙柏慧激动地说。
2022年,孙柏慧又挑起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制造的大梁。这个国内功率最大的燃机核心部件,制造精度要求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一半,其工艺难度可想而知。“整个项目制造过程异常艰难,国内首次应用,焊接无借鉴文献,只能边探索边总结。”孙柏慧为攻克技术难关,带领团队常常工作到深夜。为确保核心部件的进度和质量,他们开展了“党建共建”活动,与设计人员一同吃住在单位,全程跟踪制造流程。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孙柏慧和团队终于在9月30日这一关键节点完成产品交付。该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我国成功摆脱了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的封锁,展现了大国重器的制造实力。
薪火相传:培育焊接领域新生力量
“党员不仅要自己发光,更要带出一支队伍。”孙柏慧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注重“传、帮、带”,将多年积累的技能及经验倾囊相授,进一步提升焊工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他现场指导,手把手传授技能,编写《钛合金制造技术控制要点》手册,在最短时间内让员工技能水平迅速提升,培养出20余名焊接骨干。
“2019年入厂便跟着师傅干。我从师傅那不仅学到技术,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孙柏慧的第一个徒弟梁宇阳说,他从“小白”成长为班组中的主力干将,全靠师傅手把手带。
“我和孙师傅是搭档,一起干硬质合金堆焊项目时,焊接总是有缺陷,他带着我们从人员、设备、工艺、环境查原因,重新捋顺流程后,合格率达99%以上,成了行业标杆。”智能焊接班副班长苏永辉说。
“第一次见师傅干单面焊双面成型,一次合格探伤,当时就觉得这手艺太神了,才明白电焊工能这么厉害。师傅总说,成长之路可以复制,他为我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我加速成长。”赵龙清说。如今,赵龙清已成长为公司十大杰出青年、青年岗位标兵,能熟练掌握五种以上焊接方法。
“每个人都有优点,不放弃任何一个人,以闪光点为突破点,定点式跟踪式培养,让骨干带新手,确保每个工序都有后备力量。”当孙柏慧谈到他的育人理念时,眉间洋溢着自豪感。作为黑龙江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技术革新300余项,主导完成科研、攻关、发明专利等40余项。
“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就会用匠心守护中国制造的荣光。”这位90后工匠的话语,饱含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与担当。
上一篇:碳板跑鞋里的“加分”陷阱
下一篇:木材储备监管项目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