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热度不减。6月29日晚,苏州队在主场昆山奥体中心迎战扬州队,43617人现场观赛,刷新“苏超”纪录。
城市竞合、文化玩梗、经济带动……“苏超”开赛一个多月来,席卷网络、体育、商业和文旅,也给大家出了一道思考题——“苏超”为什么这样火?
有人说靠的是场上球员的拼劲和热血,有人说靠的是网友们“互怼”的乐趣,还有人说靠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真诚联动。“小足球”转动“大经济”,热闹喧嚣是表象,其中蕴含着的人文经济学才是关键密码。
人文经济学的精髓,在于让文化活起来,让经济火起来。盘一盘江苏的文化家底,多元的地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苏超”“玩梗”提供了丰富素材。吴文化的婉约、楚汉文化的豪放、淮扬文化的清逸,地域文化差异性大、辨识度较高,那些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的“攻防招式”,看似“形散”,实则“神聚”,都指向——“聚是苏大强”。“苏超”出圈,撬动的是整个江苏的发展。无论是常州推出9.9元门票套餐,带动本地萝卜干销量翻倍,还是扬州、淮安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150%,抑或是南京顺势推出“足球+秦淮夜游”联票,拉动夜游订单增长180%……“以球为媒”串起旅游、商业等多个领域,把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持续释放出澎湃的消费动能。根据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测算,“苏超”整个赛季,预计撬动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
“人文经济学”,文化和经济交相辉映,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细数“苏超”的球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每队限制3名职业球员,其余大多是教师、学生、快递员等业余选手。场上,群众踢得尽兴;线上,群众玩梗开心;场外,群众热情消费。“苏超”火出圈,不过是群众“用脚投票”,用质朴的方式按下“点赞键”“转发键”。“苏超”的火爆有力印证:足球真正动人的力量,深植于全民参与的土壤之中,融入日常、主打快乐,这份“接地气”“人情味”戳到大家的心窝子里去了。
“苏超”还在火热进行中,无论热度持续多久,都已经留下鲜活经验,更是出了一道实践题——“苏超”火了,其他地方能不能抄作业?又该怎么抄?
“苏超”像是一把火,点燃了各地开展赛事、发展旅游的热情,这是好事。但江苏人文底蕴深、发展态势强,这点不能忽视。各地历史人文、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交通状况不同,并不一定要“什么火就学什么”,而是要在扎根本土中找准发展定位,用自身的文化特色、经济底盘作为绿茵场,才有可能踢出适合自己的这一记人文经济学“好球”。
下一篇:农技下乡助力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