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7月2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支农社区智慧为老餐厅里一到开餐就坐满了辖区的老人。家住隔壁楼的刘阿姨端着餐盘找座位,盘子里的清蒸鱼还冒着热气,手机“叮”地跳出条消息:“今日蛋白质摄入充足,热量适中”。她笑着晃了晃手机:“不用带饭卡,刷个脸就结账,还能知道吃了啥营养,特别方便。”
赛罕区支农社区智慧为老餐厅就餐顾客。(资料图)这座占地368平方米的餐厅,可同时容纳112人就餐,是自治区首家智慧为老餐厅。餐厅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开放式就餐区,二层设活动空间。餐厅通过智能餐盘识别系统实现自助取餐、自动计量,针对不同年龄段老人推出差异化折扣,结合移动支付技术,大幅减少排队时间。人脸识别技术让老人“刷脸”即可完成无感结算,流程简便高效。
赛罕区支农社区智慧为老餐厅厨房。(资料图)同时,餐厅引入炒菜机器人,用标准化操作保障菜品口味稳定和食品安全,丰富菜谱种类。营养师科学配餐,从源头上守护老年人的健康。每餐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个性化营养分析报告,并通过大数据动态构建老人“健康画像”,为精准膳食干预和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针对当前辖区为老餐厅存在规模小且分散、多数运营困难、老年人就餐成本高、菜品种类单一等问题,我们积极引入‘智慧为老餐厅’新模式,打造了这个试点项目。”赛罕区民政局养老科负责人陈晓红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跟进试点成效,优化完善运营模式和服务标准,延伸提供送餐上门、老人托护及居家养老等多项服务,加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赛罕样板’,推动智慧餐厅品牌化、规模化运营,让科技暖流惠及更多人。”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洋
新闻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