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更是发展基石。自2024年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以来,呈贡区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理念,聚焦深层次矛盾,创新治理模式,推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安全保障。
从源头治理到长效管控
“呈贡区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建设时期,安全生产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部分群众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不强,部分生产经营单位本质安全水平还不高。”呈贡区应急管理局局长李凯介绍,2024年以来,呈贡区聚焦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切实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全力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走深走实,城市安全生产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呈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督导130余次,推动整改隐患6824条(含重大隐患118条,整改率全市第一);在森林防火领域,呈贡区率先建成全省首个无人机库网络,24小时巡航覆盖重点林区,连续两年实现“零火情”;交管部门依托“人车路企”风险数据库,动态治理465处道路隐患,完成全部339名高风险驾驶人隐患治理、重点车辆“两逾”整治项目9项。呈贡区一批先进的生产经营单位也在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努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云南白药牙膏厂更以“灯塔工厂”标准优化人机环境,千人受伤率远低于行业水平。
机制创新引领“治本”转型
走进斗南街道梅子社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每家每户门外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点。这些遍布社区的安全充电“桩点”,不仅成为“推车入户”火灾隐患的“终结者”,更以其便捷性和规范性成了社区整洁环境和公共安全的“守护者”。刚在家门口充上电的居民李女士笑着说:“家门口就能充电,安全放心,电费还透明,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崭新的充电端口与洁净的街道相得益彰,描绘出梅子社区筑牢安全防线、便捷为民的生动图景。
“社区很多居民从事花卉生意,冷库用电需求高,电动自行车作为居民主要交通工具,此前因充电设施不足导致入户充电现象普遍,火灾风险隐患突出。”梅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友才介绍,为有效消除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充电引发的火灾隐患,社区在街道和区级部门指导下,由“三委”成员及小组长带头推进,通过全民动员、多方协调,全面完成630户户外充电设施建设任务,实现社区充电安全“质的提升”。
在离梅子社区不远处的龙街集市,交警正在大声提醒赶集群众“开车要有证,坐车要有座,横过道路要等灯,带娃赶集要牵手……”这是昆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道路交通五大队推行“一社区一警”下沉警务的场景,这也成为呈贡区推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地见效的关键支点。
“过去扯皮的停车位纠纷,现在找交警和网格员在家门口就解决了。有了社区交警以后,交通事故四项指标在下降,连续报警、投诉也在降低,实现了警情在一线响应、难题在路面破解、矛盾在源头化解。”昆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道路交通五大队民警王磊介绍,“社区交警”一个人的走访联系,串联起一个片区事故预防、疏堵保通和安全宣传整体工作的“群防共管”,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见到交警,享受到交通服务,同时增加对交警职业的理解与支持。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
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硬件设施与制度管理的完善,但更深层、更持久的动力,则源自群众安全意识的根本转变。呈贡区始终将群众路线贯穿安全治理全过程,把治理措施落实到最小单元,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不断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筑牢安全生产人民防线。
现在,梅子社区的居民们不再抱着侥幸心理冒险推车入室,而是养成扫码即充、定点停放电动自行车的好习惯。这看似平常的场景,正是群众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参与防范”意识转变的生动写照。这份转变,离不开社区党员干部深入细致的动员和引导,更源于居民对安全风险主动防范的内生动力。
当守护安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行为习惯,安全生产的根基才能真正深植于社会肌理中。从高危行业安全隐患“动态清零”到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呈贡区正努力写好新时代“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发展答卷。
记者陈思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