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在面对各类调研尤其是上级调研时,习惯于用“一切都好”来作答。这种报喜不报忧的“老毛病”,容易导致一些基层的问题被掩盖,出现“干部说好、群众抱怨”的矛盾,进而误导上面、损害下面,影响各项工作开展的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工作中了解到的真实情况,要及时客观全面反映上来,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敢于报忧,体现和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彰显的是党员干部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反映的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素养。可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向上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时,“报喜多、报忧少”,即使报忧也是避重就轻、文过饰非,不敢触及痛处、不敢提及关键问题,甚至否认决策失误。
不敢“揭短亮丑”,怕给上级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个人晋升;对于下属的报忧行为,觉得是在“捅娄子”“使绊子”……报喜不报忧的“老毛病”,根子是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只报喜、不报忧,是把“报喜”和“报忧”置于对立面,掩耳盗铃、自我麻痹的做法,是不敢担当、对党不忠的表现。“报喜”和“报忧”是一对孪生姐妹,“报喜”析成绩、展亮点,有利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而“报忧”则是思问题、明堵点,有利于了解实情、科学决策。
敢于报忧既是对上级负责,也是对本职工作负责,更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值得鼓励。一方面,上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主动为“报忧者”担当,尤其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华丽辞藻堆砌的报告模板,将掌声留给刀刃向内的真检视,把欢呼声留给不掺水的真成绩,让干部摒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庸俗观念;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也要充分认识“报忧”的重要性,涵养从善如流、闻过则喜的胸怀,不回避问题、不掩盖矛盾,即查即改、立行立改,真正让“敢于报忧”蔚然成风。
让基层干部群众敢讲真话、愿讲实话,关键要探索实施干部一线考察评价机制。上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多到基层一线、多到现场了解情况,尽可能多地听取社会和公众的意见,通过看项目、查实绩、听评价,对比分析、相互印证、综合研判,把“是否如实‘报喜’‘报忧’”作为考核干部最重要的指标,让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干部“靠边站”,让会干的比会说的干部“得实惠”。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迟报、漏报、瞒报责任追究制度,对“报假情”“向上级和公众报喜不报忧”等政绩观出现偏差的干部,及时诫勉调整,引导干部真出业绩、出真业绩。此外,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赋予基层干部更多自主创新空间,对因欠缺经验先试先行或因不可抗力因素产生失误的干部,既不扣“帽子”,也不揪“辫子”,为敢于揭露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干部增添底气和勇气,真正推动形成既“报喜”也“报忧”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以练促学强技能,以考促学保安全
下一篇:臧克家:诗歌之船在青岛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