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青年力量:从大阪世博会被围观到登上国礼舞台
创始人
2025-07-01 20:36:14
0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洪利带黄梅挑花到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参展 受访者供图

华夏时报记者 王敬 济南、太原、武汉摄影报道

“非遗保护事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传承,传承关键在人,而最核心的力量是青年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多次在公开场合如是表示。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持续发力,为传承人提供技艺提升、跨界融合的平台。近日,《华夏时报》记者走访多地实地调研发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青年力量正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一批“80后”“90后”传承人通过系统学习、跨界融合,正以创新思维和时代视角为非遗技艺注入青春活力,展现出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蓬勃气象。

在山东枣庄,“90后”铁匠王建通过非遗研修班学习品牌运营,并计划为铁匠著书立说;湖北红安机械专业毕业的“理工男”陶文成,跨界改良传统织布机,让红安大布焕发新生;“85后”绣娘洪利带着黄梅挑花文创产品惊艳大阪世博会;山西高平的赵翠林则从普通绣娘成长为国礼创作者。这些年轻传承人的故事证明:非遗研修培训计划正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培养,帮助年轻一代实现从技艺传承到创新发展的跨越,让古老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90后非遗传承人让老手艺淬火新生

在山东枣庄的一处铁艺工坊里,31岁的王建正用抖音直播千锤百炼的打铁过程。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王氏铁艺金属锻造技艺的传承人,这位年轻的“老铁匠”正是王氏传统打铁技艺的第十代传人,也是一位拥有12万粉丝的抖音博主。

尽管拥有青年人敏锐的电商嗅觉,但参加2024年非遗研修培训计划,仍是王建事业的新转折。“以前我们这些‘野路子’出身的匠人只会埋头硬干,做电商也是没有什么章法的。”王建坦言,在2024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非遗品牌智创研修班上,他开发的砚台造型铁质烟灰缸在展会上一售而空。

此外,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王氏铁艺品牌完成了全面的视觉升级和品牌重塑。“这种专业的设计赋能,让我们真正理解了品牌化运营的价值。”王建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王建接受记者采访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系统性认知。“老师讲艺术史时,我突然意识到该为铁匠著书立说。”现在他正筹备《中国铁匠史》调研,计划用学术视野重新梳理家族技艺,并走访全国铁匠作坊。同时将研修所学的品牌管理知识落地实践:新建的16亩产业园将采用“半流水线”模式,既保留锻打核心工艺,又引入现代生产管理。

除了致力于自身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王建还积极带动当地传统铁艺匠人恢复技艺传承。他通过电商渠道承接订单后,将部分生产任务科学分配给当地其他铁匠,并亲自上门取货,最大限度减轻匠人负担;对行动不便的老师傅,他设计出“分段协作”机制,让80岁的老铁匠也能继续发挥余热。

这种合作模式显著提高了打铁师傅们的收入。王建举例说:“一位长期合作的铁匠,以前年收入约2万元,现在能达到7万元左右。”在当前铁匠行业平均年龄高达55岁、从业人员普遍面临转型困境的背景下,王建的平台成为他们延续手艺的重要依托。

最让王建动容的,是那些年逾古稀仍坚守在铁砧前的老师傅。“80岁的老师傅还在打铁,如果离开这行,他们很难找到其他工作,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他们毕生的精神寄托。”王建表示。

如今,经过反复沟通和磨合,周边铁匠的工作已步入正轨,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同时,也让日渐式微的传统铁艺重焕生机,让老匠人们收获了应有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尊重。

机械男跨界织布,让红安大布“潮”起来

与王建不同,生长在织布世家的“90后”小伙儿陶文成,母亲钟先梅是当地资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大布传承人,妻子和姐姐也都深耕于红安大布制作,然而这位如今的第四代传承人,并非一开始就对家族手艺抱有兴趣。

“我是武汉纺织大学机械专业2012届毕业生,毕业后也从事机械研发领域的工作。”陶文成回忆道。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当看到母亲展示家族织布技艺的场景时,这位机械工程师第一次认识到红安大布的文化价值。2016年,看着家人日复一日坚守在织机前的执着,陶文成终于被这份坚守打动,毅然放下工程师的身份,全身心投入到非遗传承的事业中。

凭借机械专业的背景,陶文成对传统织布机进行了多项改良:将笨重的机身缩小以便运输,增加滑轮使提花工艺更省力,还设计了适合研学体验的小型织布机。此外,他还优化了原材料,用精纺纱替代手工纺纱,提升布料的质感和美观度。

工作中的陶文成 受访者供图

2018年,陶文成首次参加武汉纺织大学的非遗研培班,此后又连续参与两期。三期研培课程让他逐步突破局限——第一期侧重色彩搭配和产品设计,他们开发了符合现代审美的畅销背包、布娃娃等;第二期将红安大布与刺绣、布贴等其他非遗技艺融合,推出茶席、抱枕等家居产品;第三期则在短视频营销和包装推广上受益,帮助非遗产品打开市场。

陶文成坦言,传统红安大布以床上用品和简单服装为主,设计较为单一。通过研培班的学习,他不仅掌握了现代设计方法设计出大量文创产品,还学会了用辅助设计图将工艺可视化,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红安县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陶文成在推广红安大布时,常向游客讲述其历史价值:“红军当年穿的军装就是用红安大布制作的。”这种文化内涵成为产品的重要卖点。目前,他的销售渠道以景区线下店铺和线上直播为主,线上销售额占比已从30%增长至60%。

“参加第一期研培班时,我惊讶地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非遗传承人竟有这么多。以前总觉得纺织类非遗是个小圈子,从业者寥寥无几。但通过培训,我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广阔天地——不仅传承人群庞大,而且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陶文成向记者表示。

从对织布“看不上”到全心投入,陶文成的转变印证了非遗传承的当代意义。如今,在陶文成看来,非遗传承不再是“小圈子”的事。他说:“作为年轻传承人,我们不仅要学好手艺,还要不断创新。”

“85后”绣娘让濒危黄梅挑花惊艳大阪世博会

《华夏时报》记者见到洪利时,她刚刚结束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参展工作归来。谈起这次国际展示经历,这位“85后”非遗传承人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我们的黄梅挑花文创产品,尤其是冰箱贴在日本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洪利兴高采烈地向记者分享自己设计的融合皮具与布艺的创新作品,而这正是她在武汉纺织大学非遗研修班上获得的灵感。

“开幕首日,不少外国观众想购买我们的展品。”洪利回忆道,“虽然作为受邀展商不能现场销售,但热情的观众纷纷现场下载淘宝APP关注我们的店铺。”最让她自豪的是,日本匠人看到黄梅挑花的精细工艺后连连惊叹“手艺太难了”。

洪利表示,也有不少人乃至部分国人误认为黄梅挑花是“高级十字绣”。洪利借此机会普及挑花的历史与价值:“如果是十字绣,我们怎么会在中国馆展出?”

黄梅挑花,这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技艺,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传承危机。上世纪70年代,黄梅县曾建立专门的挑花国营厂,但随着改革开放后约4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这家承载着传统工艺的国营厂最终难以为继。

尽管外婆和姨奶奶曾是黄梅县当地的知名绣娘,但洪利对这门家传技艺却并无特别兴趣。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她的大学时期,学习行政管理的她在毕业后偶然开始接触法式刺绣。在一次法式刺绣课上,当听到老师提及中国挑花技艺,她这才惊觉:“这不就是我们黄梅的挑花吗?”自此,洪利开始深入研究,并主动联系武汉纺织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的叶洪光教授,希望系统学习。

黄梅挑花工艺复杂,需在土布上“数纱”绣制——即精确计算经纬纱线数量,确保图案对称。许多老艺人年事已高,技艺濒临失传。洪利回忆:“有些花样连老绣娘都记不清了,我们只能拆解老绣片,一点一点复原。”

洪利先后三次参加武汉纺织大学的非遗研修班,每一次都带来突破性改变。最初,黄梅挑花多以挂画、方巾等传统形式存在,市场狭窄。研培班的设计课程让她意识到:“非遗必须回归生活。”

经过在学校的系统培训以及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洪利创新性地将皮具与布艺创新结合,开发手工包、杯垫、钥匙扣等实用品,其中带有手工黄梅挑花的亚克力冰箱贴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上大受欢迎。同时,洪利依旧在坚守核心工艺“数纱”技法,即使耗时也要保证纯手工品质;并挖掘传统图案如“喜鹊登梅”,融入现代设计,赋予新生命力。

此外,通过免费教学、提供材料甚至午餐,洪利和她的团队已培养“80后”“90后”绣工137名,其中优秀者月收入可达6000元。

洪利向记者表示,非遗传承需坚持“守正创新”——守的是传统纹样与工艺,创的是应用场景与传播方式。她计划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深化本土培训,让黄梅挑花从“濒危手艺”变为“可持续的文化产业”。

从手艺人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礼创作者

1980年出生的赵翠林,如今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绣活”的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016年和2019年,她分别参加了山西大学布艺织造、晋绣技艺研培班。

“参加山西大学非遗研培班之前,我只是个按订单生产的普通手艺人。”赵翠林坦言。2009年建厂初期,她的工作完全依赖客户需求,“别人要什么就做什么,毫无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赵翠林接受记者采访

转折发生在参加非遗研培后。在结业创作环节,赵翠林设计的“如意系列”作品不仅获得了业内认可,挂饰系列更在2025年3月8日妇女节由中国妇联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这个系列真正让我体会到设计的价值。”赵翠林表示。

研修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创作思路。过去受限于民间“红配绿赛狗屁”的俗语,她不敢尝试大胆配色。通过学习色彩理论,她掌握了三原色搭配技巧,创作的“事事如意”作品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银奖,并被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单件售价达十余万元。

赵翠林的作品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周年山西成果展展出

“从被动接单到主动设计,从生活用品到收藏级艺术品,我的作品价值实现了质的飞跃。”赵翠林说。如今她不仅自己坚持创作,还带动村民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了从手艺人到非遗传承人的蜕变。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教授史宏蕾向记者表示:“像赵翠林这样的传承人,通过系统培训完成了从普通手艺人到省级、国家级传承人的跨越,实在不容易。课程设置的30天集中学习涵盖5到10天的实地考察,让他们在设计理念和市场认知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这些青年传承人的故事,正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系统培养,越来越多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年轻人有机会进一步提升技艺、拓宽视野。他们用创新诠释传统,以坚守回应潮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英雄联盟之传奇归来大结局谁赢了 英雄联盟之传奇归来大结局谁赢了英雄联盟之宴冲传奇归来大结局中,蓝队最终获得了胜利。赢得胜利需要团队间...
老农民电视剧一共多少集? 老农民电视剧一共多少集?60年变迁,60集苦难。由陈宝国主演的《老农民》一共有60集。
求道士下山,声音最后能听见的 求道士下山,声音最后能听见的只有枪版要么不知道能不能听到
项目管理作业word,项目管理...   # XI。项目冲突的原因。      1.多个上级领导;      2.高压环境;      3...
第一个字是天的成语和最后一个字... 第一个字是天的成语和最后一个字是天的成语有哪些,地Fox is behind him and wan...
互联网创业大赛计划书,互联网创...   36Kr得知SD-      而广域网运维解决方案服务商“云起网”也于近日完成了A轮融资。本轮融...
正安安场海龙驾校报名处,正安创...   昨晚(10号)      遵义遭遇了一场      大雨、闪电、强风      生活在君的朋友圈...
学校餐饮创业项目加盟,重庆大学...   还在为找工作发愁吗?      还在担心创业难吗?      六月城里的大学生      就业活...
挣钱创业商机,农民工返乡创业现...       qvj2l q49k 0/7500 c 0222 e 044 ee 4 BD ...
自学比较容易考的证书,女生适合...   合肥怎么报房产证考多少钱?申请流程包括申请专业家居督察证书需要多少费用。任何一个从事任何行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