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6月30日,上海海洋大学举行“碧水丹心二十载·科技兴渔新征程”教授博士服务团20周年暨2025年暑期科技下乡出征仪式。仪式上播放了一段由该校师生自己制作的回顾视频,赢得阵阵掌声。这段视频朴素地记录了上海海大师生们“朴素但有价值”的20年“科技兴渔”故事。
2005年7月,江苏高淳的鱼塘迎来了10位戴着党员工徽章的上海海大教授,他们前行的道路上没有红毯,只有塘埂的泥泞;没有掌声,只有水波的回响。他们用双脚丈量渔区的渴望,用知识破解“一只螃蟹的困境”。这,便是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的起点。20年后的这次出征,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代表都来到现场见证。
上海海洋大学历年教授博士服务团在基层调研的合影。上海海洋大学供图大屏幕上,一幅动态地图依次点亮30个省份的446个涉渔县市,直观展现服务团的科技足迹。从西藏高原冷水鱼养殖到宁夏盐碱地“鱼稻共作”,从云南病害防控到长三角智慧渔业,每一个光点背后,都是科技赋能产业、知识惠泽民生的生动注脚。
“他们不仅是科学家,更是乡村振兴的摆渡人。”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说,“20年来,我们的教授博士们顶烈日、冒风雪,把实验室搬到鱼塘边,把技术送到渔民手中”。他介绍,上海海大教授博士们已经累计组织267期培训班,培训渔民近2万人次。
教授博士服务团与县市农业科技工作者探讨问题。上海海洋大学供图今年,上海海洋大学校内科技服务专家与20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覆盖全产业链创新需求,累计金额近3000万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黄旭雄介绍,今年将有12支专项团队深入一线研究长三角渔业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包括千岛湖渔产潜力评估、凡纳滨对虾疫病防控等20个课题,100%直接对接签约项目需求,真正打通“科研发现问题-服务解决问题-实践培养人才”的闭环链条。
数据显示,20年来上海海大近1900人次的青年学子通过这种“行走的课堂”学会“沉得下、能吃苦、懂技术、肯创新”。他们在渔区调研、在塘边授课,毕业生行业就业率达82%,迅速成长为科研院所和产业一线的中坚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上一篇:百川股份: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郑铁江被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
下一篇:云顶新耀宣布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新型BTK抑制剂EVER001在1b/2a期临床试验最新阶段性数据,持续展现优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