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Clubhouse第一批中国学徒最近在中国互联网圈被马斯克“带货”后集体亮相。
在过去的一周,有几个俱乐部,包括对话吧,俱乐部马,首都咖啡和现在。
实时语音通讯产品密集推出,据说还有几十款团队产品等着推出。
中国互联网圈迎来了久违的兴奋。争夺中国俱乐部名称的竞争迫在眉睫。
Clubhorse标志与视觉设计|图片来源网络
#速度是最重要的赛点吗?
这似乎是一场与时间和速度有关的比赛。春节期间几乎所有团队都加班。在大公司内部孵化,将现有产品加入Clubhouse功能,由创业团队制作独立应用,是目前三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叫做俱乐部马
该产品可能是所有种子选手中第一个用完的。从只支持语音对话的交流方式,到用户创建聊天室、观看、举手发言的互动过程,甚至产品名称、Clubhorse和
会所几乎一模一样。
俱乐部马
春节前上线的。速度上的优势取决于团队选择的发展策略。他们优先考虑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体验版。用户一键微信号登录,利用微信现有的社交关系链进行拆分,是一个高效的切入点。只是目前,俱乐部马
小程序已被禁止。
目前销量较高的产品可能是盈科团队孵化的“对话吧”。据36kr报道,对话吧产品负责人蒋雨航透露,他在2月3日上午找到了盈科CEO。
优胜说他想做这种产品。他被告知项目当天下午就可以开工,当天晚上项目正式启动。
只用了4天,2月7日对话栏已经开发出来了。2月8日测试了一天。第一个版本于2月9日提交给苹果,当天通过了TestFlight版本。二月
10日,对话吧在安卓和苹果商店上线。
这几乎是以天计算的发展轨迹。盈科首席执行官
游生解释了速度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类产品未来会与巨头竞争。首先要做的是速度,因为它是一个指数级传播的产品。“如果你能提前半个月或一个月指数级扩散,巨人会再次杀人,并扩散。”
先发优势真的是最关键赛点吗?至少,从目前的局面看,拿着 Clubhouse 现成的设计图纸,做出一款类似产品的时间成本和难度系数都没想象中那么大。
这些加班产品在体验上并不完美。体验结束后,很多用户表示“感觉像DEMO版,声音经常卡住,操作不流畅”。
十年前,中国互联网领域也有过类似的产品竞争。基于移动智能手机的通讯工具KIK开启了IM工具之战。微信、米聊等众多产品成为种子玩家。
先发制人真的很重要。Mi Chat比微信早一个月上线,在早期用户增长和性能上均占优。然而
最终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是如何将产品合理的本土化,有节奏有策略地推出创新型功能卷入更多用户,以及保持产品体验的稳定性。
Clubhouse作为语音社交产品,用户对沟通体验的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有时候,用户并不是因为一个房间的通话质量不高而退出,而是因为停滞、延迟等不好的体验。
早年微信和米聊赛跑的时候,米聊的宕机也导致其流失了不少用户。这些都值得中国版Clubhouse的种子选手参考。
对话产品页面|图片来源网络
#为KOL大吵一架?
说到这类产品上线后的运营,似乎会演变成KOC、KOL、KOG资源的争夺战。
2月20日,对话吧组织了一场对话,邀请盈科创始人冯友生、投资人朱啸虎、周亚辉、杜永波、《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共同探讨在中国做这件事。
会所的可能性。
在这次对话中,冯友生提到,对话栏后的操作策略将是“高举高打”。
优胜进一步解释,“除了先发优势,我们的第二个战略是高举高打,找到所有行业最大的玩家。”
V.就像在风险投资圈。然后会慢慢扩散到其他圈子。我们会寻找有破圈影响力的超级大V,希望能把他们带进来。」
p>的确,Clubhouse 成功验证了冷启动阶段,自带流量具备话题影响力的用户对这类语音社区的增长助力。
Clubhouse 还只有 1500 个种子用户时,作为这款产品的主要投资方,A16Z 不仅投钱,合伙人也变成了 Clubhouse
的用户,一天在上面泡八九个小时,还拉来被投公司的 CEO、好莱坞影视娱乐圈的名流一起体验。
等Clubhouse 累积到百万用户时,「顶流」马斯克的入场,再次将这款产品的圈层推向更广的边界,也推到了中国互联网的世界。
对于 Clubhouse 的中国学徒,冷启动阶段就选择高举高打,其实会面临一连串问题。
首先是在产品机制和性能不完善的情况下,引入具有大量流号召力的 KOL,产品自身能不能接得住。
对话吧 2 月 20
日组织的这场活动,因为用户量过大,而延迟开始。据了解,近期对话吧还曾主动在应用商店下架的产品,已注册并下载用户可以正常使用。团队给出的解释是,目前产品还不完善,难以为更大用户提供更完善的用户体验。
其次,依托大 V、KOL 卷入更多用户的另一面是,产品给用户打下的心智是「在这里能遇到大 V,能追星」。
递爪产品负责人朱晓华告诉极客公园,「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大 V
肯定不会持续来玩的。他们可能只是玩一阵子,把他作为前期的引流手段是可以的,但是,当作用户心智持续去做还是比较难的。」
回到 Clubhouse,它并不是一款重运营的产品,至少马斯克等一众大 V 入场时,在这个产品内容也看不到有任何推荐的痕迹。Clubhouse
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内容的丰富性,对话的平等性,以及沟通的高质量。
利用 Clubhouse 的产品形态,做出一个语音版的微博同样有价值。但更多的类 Clubhouse
想要持续运营下去,针对中腰部用户做精细化运营,将社区氛围做起来,把用户留下来,可能是更长远和重要的方式。
Clubhouse产品图|techcrunch
# 一场持续烧钱的持久战
如果说 clubhouse 类产品最终要走向社区,这也是一场需要掌握好融资节点,做好烧钱准备的持久战。
不止一位想要涉足或者已经踏入 Clubhouse 类产品研发的从业者告诉极客公园,这个赛道很烧钱,创业团队别轻易尝试。
Joshua 是中国较早做类 Clubhouse 项目的创业者。接受凤凰科技采访,他自述推出的应用叫「聚聚」,去年初内测,产品界面和功能都与
Clubhouse 相仿,去年 11 月,因为迟迟没有拿到融资,无法支撑高额的服务器成本,聚聚被迫关停了。
Joshua 算了一笔经济账:「我当时用的也是声网的技术,价格是 0.007 元/分钟,拿一个房间里有 1000 人、持续时间为 2
个半小时来计算,单是为这一个房间的付费就是 1050 元。」
做聚聚大半年,Joshua 先期筹备的四五十万种子轮融资已经花去了差不多一半,手上只剩下了 20 多万。聚聚最好的时候拥有 2000
左右的用户,因为资金不够,一直不敢放开注册,吸引更多用户。
Clubhouse 去年初,拿到了 a16z 投资的 1000
万美元,今年初又进行了一笔融资。这个团队规模据说十个人以内的团队,将大部分资金用在了语音技术的支持上。类 Clubhous 创业可能不是小团队能玩得起的。
更重要的是,这类产品的变现模式和商业闭环都还在摸索中。近期,Clubhouse
创始团队和投资方也聊过基于会员、活动、门票等模式的变现。只是变现的能力有多强?能否支撑起这类产品的持续运营,目前都尚不可知。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Clubhouse
最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定义了用语音做高效高质量沟通的交互方式,它会成为一个模板,一款内容产品的基本配置,与相应的内容领域、行业做结合。
因此,面向类 Clubhouse 的产品创业,速度可能不是那个最重要的赛点,如何理解 Clubhouse,并将这种功能的效果本土化,精细化或许更为关键。
至少,Clubhouse 第一批中国学徒的竞速,一时还难分胜负。
本文作者:万鸣宇
责任编辑:靖宇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