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合肥市投资基金协会)
十年磨一剑,锋芒毕露时。
2015年6月,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合肥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合肥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行。
从2015年6月到2025年6月,日历翻过,一望十年。
作为安徽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合肥综保区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不沿江、不靠海,这块仅有2.6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开放为帆、创新为桨,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安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新高地”。
01
在这里
“芯”产业书写跨越式发展的“新传奇”
2015年,由合肥市建投与力晶创投合资成立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晶合集成)。这是合肥综保区内的首家入驻企业,填补了安徽省12英寸晶圆制造的空白。
2017年,公司正式投产,110nm显示驱动芯片良率达标,进入量产阶段。
2018年,公司月产能突破1万片,大面板驱动芯片量产,进入中国面板厂供应链。
2021年,公司月产能突破4万片,成为中国大陆最快盈利的晶圆厂。
2023年5月,晶合集成在科创板上市,成为安徽省最大IPO。
2024年,55nm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芯片量产,40nm高压OLED平台开发成功,并布局汽车芯片领域。同年,晶合集成显示驱动芯片全球市占率第一,并拓展图像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等业务。
细数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晶合集成资材副总经理室协理简瑞荣如数家珍。
从2018的2.3亿元,2019的5.3亿元,2020的15亿元,再到2022年营收突破100亿元,晶合集成的营收连续翻番,已成为本土集成电路产业的中坚力量。
“2024年,晶合集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28%。”简瑞荣透露,今年以来,公司营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十年耕耘,筚路蓝缕。
晶合集成在合肥书写了一段“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传奇。
如今,晶合集成已成为国内第三大、全球前九大晶圆代工厂,在显示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作为合肥综保区集成电路产业的“链主企业”,晶合集成的快速发展不仅印证了安徽“芯”势力的崛起,更彰显了合肥综保区在培育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方面的卓越成效。
未来,晶合集成还将在国产芯片自主可控的征程上持续发力,为合肥综保区迈向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提供强劲动能。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故事,更是合肥综保区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生动注脚。十年来,合肥综保区已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企业。
02
在这里
上下游企业从“好伙伴”变成“好邻居”
其实,晶合集成的发展历程,只是合肥综保区“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安徽省首个综合保税区,2014年3月17日,合肥综保区获批设立,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2015年3月17日通过验收,同年6月29日正式封关运行。
合肥综保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安冬梅表示,从规划之初,合肥综保区就锚定了“有屏无芯”的痛点,明确了以集成电路为主导的招商定位,并专注产业规划。
十年来,合肥综保区更是以“芯”产业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不沿江、不靠海的内陆综保区特色发展之路。
引入晶合集成这一龙头项目之后,合肥综保区不断招引上下游企业,逐步在集成电路产业驱动芯片领域形成了上游设计、核心晶圆制造、下游封装测试、关键材料、终端应用及公共服务的产业链闭环。
在合肥综保区打造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中,颀中科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自落户以来,颀中科技便肩负着突破显示驱动芯片封测技术瓶颈的重任。
颀中科技合肥厂于2024年一季度正式投产,公司显示驱动芯片封测业务营业收入达17.58亿元,是境内收入规模最高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企业,在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位列前三。
在高端AMOLED显示驱动芯片领域,颀中科技积极配套国内产业链推进国产替代。2024年,AMOLED营收占比已超20%。
能成为中国“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颀中科技靠的是技术创新,这也这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是国内少数可大规模量产铜镍金凸块的企业之一。其开发的“显示驱动芯片铜镍金凸块制造技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
同时,公司积极布局非显示封测业务,构筑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公司非显示芯片封测营业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16.98%。
从“跟随”到“领跑”,从单一业务到多元布局,颀中科技用实力诠释了合肥综保区在培育高端封测产业集群方面的战略眼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合肥综保区,产业“邻里效应”让上下游企业从“好伙伴”变成了“好邻居”。
2015年12月,汇成股份落户合肥综保区。这是国内首家实现12英寸晶圆金凸块量产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企业,填补了国内高端先进封装技术的空白。
“公司2024年营收较2018年增长超4倍,已连续6年增速超18%。”落户9年多来,汇成股份凭借“金凸块制造技术”。打破境外垄断,迅速成长为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的重要企业。
汇成股份的发展历程,正是合肥综保区打造完整“芯”产业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汇成股份与晶合、颀中等企业协同发展,助力合肥综保区在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了完整的“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终端”产业链。
截止目前,在合肥综保区,已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链上重点企业27家。如今,合肥综保区早已成为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单位面积成效最显著的区域。
03
在这里
改革“试验田”被深耕为开放“新高地”
十年破壁,智链未来。
成立十年来,合肥综保区以智慧海关建设为引擎,连续开创全省乃至全国首创性监管模式,将改革“试验田”深耕为开放“新高地”。
合肥综保区以“制度创新+精准服务”双轮驱动,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流程再造方面,合肥综保区联合庐州海关开创了全省首例跨境电商“分送整报”模式,重构传统物流申报流程。
去年4月,全省首家跨境电商零售新体验店——“叁时叁刻”在合肥综保区开业。通过上述模式,该门店申报的跨境电商每个订单均可节省1-2分钟,单笔订单通关效率提升20%,消费者跨境购物时效提速83%。
合肥综保区还联合庐州海关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针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企业进口危化品原料,推出“无感智检”智慧监管改革,实现安全与效率双提升。
通过运用AR和AI技术,海关监管人员通过“一副眼镜”或“一个手机”远程连线,就可以现场采集识别危险货物运输警示标签、包装标记等信息,系统进行自动比对,远程实施合格评定。
庐州海关监管一科副科长袁鹏飞透露,截止目前,已有包括晶合在内的5家试点企业,累计监管货运量超6000吨,货值超15亿元,每批次可缩短进口涉危原料到厂周转时间约5天,检验周期压缩约30%,企业物流调度效率提升25%。
为了实现降本提速,合肥综保区依托智慧海关建设,率先落地全省首例“一票多车”试点,实现企业货物即到即检、后续整批申报。
“无需传统的所有车辆集中运进运出的模式,同一辆车也可以多次往返进出,显著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该模式推动卡口通行更加高效,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由50分钟压缩至4分钟以内;全年可节约货物运输费用超2000万元。
十年磨剑,今朝锋出。
从“分送整报”重塑跨境物流生态,到“无感智检”破解危化品监管难题,再到“一票多车”激活大件货物流动血脉,合肥综保区的每一次监管创新,都是对“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初心的践行。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合肥综保区将继续以智慧化、便利化、国际化为坐标,联合庐州海关,推动海关监管从“跟跑”向“领跑”进阶,让通关速度转化为产业集聚的加速度。
04
在这里
以十年为基,战新产业将再攀“芯”高峰
十年树人。
十年,是合肥综保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十年前,合肥综保区在一片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启航,肩负着打造安徽对外开放“新窗口”的使命。虽不沿江靠海,却以“芯屏”产业独树一帜。
去年12月,海关总署公布2023年度全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结果。
合肥综合保税区在全国150家参评综保区中位列A类第15位,在中部排名A类第3位。这是合肥综合保税区首次进入全国十五强。
十年间,以“芯”“屏”产业为笔,合肥综保区绘就了一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美画卷。
过去的十年,合肥综保区不是简单的土地开发,而是“十年磨一剑”,而是在空白处画出了一条中国集成电路的突围线。
从最初的2.74亿元,到2024年的210.58亿元,合肥综保区进出口额实现了54%的年均增长。如今,已累计突破千亿元。
以十年为基,再攀“芯”高峰。
站在十周年新起点,合肥综保区锚定了更高目标。
合肥综保区将用“芯”造核、以“屏”为翼,深入贯彻合肥新站高新区“1324”发展战略,锚定“国际化示范智慧园区”目标,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强担当,谱写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合肥综保区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和更加开放的姿态,奋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迎风踏浪,中流击水、云帆高挂,乘风再出发。
一幅全面开放的新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