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学现场《启幕》(引用标题)
《创业史》第一部红色经典是如何诞生的(主题)
李芑手稿《03010》第一部分,以梁生宝为主人公,书写互助团体的诞生和发展。4月,以“稻地风暴”为题,首次在《创业史》杂志4月刊连载,8月刊改为《延河》。003010也在当年6月再版,随后在1960年6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虽然是长卷的第一卷,但构思瑰丽,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语言清新明快,具有关中地方风韵,小说故事相对独立。
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中,普遍存在着落后人物形象生动丰满,而先进人物形象枯槁苍白的问题。《创业史》的第一本书改变了这个缺点,书中先进落后的人物刻画得很好。评论家穆峰读后,认为落后人物梁三老和王尔智巴写得生动形象,特别肯定小说成功塑造了“以梁生宝为首的几位体现时代光辉思想和品质的先进人物”。
穆峰指出,《收获》的第一部分,正是因为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记录了土地改革和封建所有制消灭后,在中国广大农村发生的一场极其深刻而尖锐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创业史》)。当时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小说被称为“乡村社会主义的史诗”(1960年6月《创业史》),成为当时小说的巅峰之作。
当然,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末以来,自“十七年文学”的重估和文学史的改写,这部被视为里程碑的史诗不断受到质疑和重新评价,其对后世乡村小说的影响也不断被梳理和揭示。
70年代末,被《初读〈创业史〉》表扬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广大农民淘汰。农民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学研究界提出了如何评价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的问题。
1981年11月,《光明日报》与乡村题材创作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次年,“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议在庐山召开。在两次会议上,人们都质疑《创业史》,认为它是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极左路线的文学产物。
003010认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部客观的历史。应该说,一切按照艺术规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生活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审美认知意义。就具体作品《创业史》而言,虽然直接讴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但作者试图回答中国农民为什么和如何只能选择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时代问题,但他在作品中所做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理性思辨或与运动相匹配的图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