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arry文社)
方向盘变“期货盘”,汽车新势力咋活成了开发商?
最近车圈怪事多,让人有点懵。
想买辆热门新能源车?交完定金,销售笑眯眯告诉你:“亲,耐心等半年哦。” 更魔幻的是,你还没摸到方向盘呢,网上就有人倒卖你那份“等车权”,加价几万块!这操作,是不是像极了当年抢房号、炒楼花?
另一边,某些限量版的新能源车,停产了反而身价暴涨,二手价比新车还贵一截。汽车,这玩意儿不是公认的“落地八折”、开几年就贬值的“大件消费品”吗?怎么感觉要变身“理财产品”甚至“收藏品”了?
世界到底怎么了?汽车新势力们,咋越来越有“开发商”内味儿了?
一、 贬值铁律失灵了?汽车也能“炒”起来?
咱老百姓都知道,车这东西,跟房子不一样。新车开出4S店,立马掉价;开个三五年,腰斩很正常。为啥?技术更新快啊,老款不如新款;零件会老化磨损,跟新买的状态没法比。这是汽车作为工业品的宿命。
可新能源车这条赛道,好像有点“不讲武德”。
“期货车”横行: 现在买热门车,动不动等好几个月,甚至一年。这漫长的等待期,本身就成了“稀缺资源”。有人等不及,就愿意多花钱买别人转让的“优先提车权”,黄牛党应运而生。好家伙,车还没造出来呢,光一个“排队资格”就能炒出几万差价,跟炒房号有啥区别?
“限量版”成硬通货: 某些品牌玩限量发售,一停产,二手市场反而价格飙升,涨个50%都不稀奇。这感觉,有点像炒限量球鞋或者名表了。问题是,车是拿来开的啊,又不是摆着看的古董(当然,土豪随意)。
“权益”也能买卖? 有些车企捆绑销售充电权益、软件升级包、甚至积分。这些东西理论上是你买车附带的,但现在也隐隐有成为“金融产品”的趋势,能转让、能交易。车本身的价值,被这些五花八门的“权益”裹挟着,越来越看不清。
核心问题: 这到底是真需求旺盛,还是厂家故意“饥饿营销”制造稀缺感?当“提车权”都能炒,汽车作为“使用工具”的本质,是不是被扭曲了?
二、 新势力“学坏”了?房地产套路重现江湖!
仔细一看,新势力们玩的某些招数,跟房地产商当年如出一辙:
圈地运动: 喊着要建超级工厂,需要大片土地。地方政府为了引进新能源产业,往往给超低价的地,甚至白送都有可能。这成本优势,传统车企看了都眼红。跟开发商低价拿地搞开发,套路像不像?
补贴依赖症: 前些年国家新能源补贴多猛啊!不少新势力的利润,很大一块就靠补贴撑着。没了补贴,财报立马变脸。这跟某些地方依赖“土地财政”是不是神似?补贴这口“奶”能喝多久?
“拿你的钱,造你的车”: 最像房地产“期房”模式的就是这个!你交了定金(甚至全款),车子还在生产线甚至图纸上呢。这笔庞大的用户预付款,成了新势力重要的现金流来源。看看财报,用户预付款占负债的比例,新势力远高于传统车企。这跟开发商收了购房款再去盖楼,风险何其相似?万一资金链断了,你的“期车”会不会烂尾?
核心问题: 当车企的心思更多地花在“圈地”、“拿补贴”、“玩预售金融”上,还有多少精力真正用在打磨一辆安全、可靠、好开的车上?这跟当年某些只想着卖楼花、不好好盖房子的开发商有啥不同?
三、 泡沫制造机?资本游戏玩得太嗨了
资本的涌入,让这个赛道更疯狂了。
“市梦率”取代“市盈率”: 一个自动驾驶技术还在实验室阶段,一辆量产车都没卖出去的公司,估值就能几百亿美金?一个新品牌,第一款车影子都没见,估值就冲上千亿?资本看的不是你现在赚多少钱,而是你“未来可能值多少钱”。这“饼”画得太大,有点吓人。
“PPT造车”与市值管理: 发布会成了“故事会”。什么“颠覆性技术”、“行业革命”、“全栈自研”…口号震天响。结果呢?上市前猛吹技术突破拉高估值,上市后一看研发投入少得可怜。技术成了炒高股价的工具?这跟实业精神背道而驰。
击鼓传花的游戏? VC投钱 → 媒体造势吹泡泡 → 制造订单火爆假象(或真火爆)→ 估值火箭般上升 → IPO上市,早期投资者套现走人…这套流程,是不是越来越像一场资本主导的击鼓传花?最后谁接盘?
核心问题: 当造车变成一场资本狂欢,核心的“制造”本身,以及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会不会被抛在脑后?泡沫吹得太大,总有破的一天,受伤的会是谁?
四、 谁在买单?资源错配与普通人的焦虑
这场“汽车金融化”的游戏,代价可不小:
钱都去哪儿了? 大量的热钱涌向新能源造车,融资额天文数字。结果呢?真正需要突破的“卡脖子”核心技术(比如高端芯片),拿到的投资可能连零头都不到。资源严重错配,对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好吗?
工程师不如销售? 埋头搞技术的机械工程师、电池工程师,工资涨得慢;而会讲故事、搞营销、玩金融的岗位,薪资蹭蹭涨。长此以往,谁还愿意沉下心搞研发?
中产钱包被掏空: 为了一块大屏、一个还不成熟的自动驾驶功能、一个“智能座舱”的概念,普通家庭可能要多掏30%甚至更高的溢价。更扎心的是,你花大价钱买的所谓“高科技”,可能过两年系统就不更新了,变成“电子古董”。值不值?
全民“投机”心态: 连普通车主群都变成了“订单交易群”,甚至有大学生借钱去抢购热门车订单,就为了转手赚差价。这种“快钱”思维蔓延开来,踏实工作、认真造东西的精神,会不会被消解?
核心问题: 当造车变成了“造富神话”和资本游戏,普通消费者、真正的技术人才、甚至国家的基础产业,是不是成了被忽视的“代价”?
五、 方向盘该往哪打?回归本质才是出路
这么玩下去,肯定不行。汽车终究是车,是要跑在路上、把人安全舒适地从A点送到B点的工具。怎么让方向盘回到正轨?
管住“金融化”的手: 不能任由“订单”变成纯粹炒作的金融产品。监管部门得出手,对这种“期货车”炒作、权益过度金融化的现象加以规范,防止风险积累。
逼着企业练“内功”: 上市、融资的门槛,应该更看重企业的“硬实力”——研发投入了多少?有多少真专利?产品质量和用户口碑如何?而不是只看你会不会讲故事、PPT做得好不好。
“权益”价值要真实: 充电权益、碳积分这些附加的东西,如果真有价值,可以探索合理、透明、规范的转化途径,但不能成为炒作的工具和捆绑销售的套路。
消费者擦亮眼: 买车回归理性。你是为了那块炫酷的大屏,还是为了可靠、安全、续航扎实?别被天花乱坠的概念和“投资升值”的噱头忽悠了。车,绝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消费品,会贬值。
写在最后:
世界没怎么变,变的是一些人的玩法和心态。汽车新势力带来了创新和活力,这值得肯定。但当“造车”越来越像“圈钱”、“玩金融”、“搞地产”,味道就变了。
城市里巨大的广告牌闪烁着“重新定义出行”。也许,现在更需要重新定义的,是我们对“汽车价值”的理解。
好在,我们开始看到一些回归的信号:有车企关停了花哨的虚拟货币支付;有品牌站出来说要打击订单炒作。这是个好的开始。
汽车,它承载着我们的出行和生活,承载着安全与责任。它不该是荷兰郁金香泡沫里的那朵花,不该是击鼓传花的那个“花”,更不该是金融赌桌上的筹码。
无论未来汽车装上多少块屏幕、能实现多少“智能”,它的核心价值,永远是那四个轮子能稳稳当当地、安全可靠地带你驶向目的地。方向盘后面,握着的应该是驾驶的乐趣和生活的便利,而不是一颗想靠“期货车”发财的投机心。
踏踏实实造好车,明明白白卖好车,规规矩矩管好车,这才是长久之计。别让“新势力”的光环,最后只剩下“开发商”的套路。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实干家,而不是投机客。
上一篇:泡泡玛特,公告致歉!
下一篇:A股重大调整!或涉及这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