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原高速一纸公告宣布放弃对中原信托增资扩股的优先认购权。中原高速近年已连续两次放弃增资计划。2023年10月12日已经放弃过一次。
作为中原信托长期股东,中原高速给出的理由始终如一:聚焦高速公路主业建设,释放融资压力。但对注册资本46.81亿元的中原信托而言,股东的战略性退让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这家成立近40年的信托公司转型路上的艰难跋涉。
中原信托的七次增资之路
中原信托的股权变迁,折射出地方国企改革的复杂图景。
2008年5月,中原信托获原银监会批准增加注册资本并变更股权,新引入中原高速成为第二大股东,公司注册资本由5.93亿元增加到12.02亿元(其中外汇1500万美元)。
2012年6月和2014年12月,中原信托又先后两次以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形式将注册资本由12.02亿元增至25亿元。
2016年12月,中原信托第四次增资获批,引入河南省豫粮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豫粮集团)参与注资,公司注册资本金由25亿元变更为36.5亿元。
第五次增资之路却略显坎坷,甚至有股东在此之后退出中原信托股东之列。
2018年,中原信托拟采取增资扩股方式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单一战略投资者,并增加注册资本26.0964亿元至62.5964亿元。增资拟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且根据有关要求,战略投资者需为集体资本或非公有资本。
不过,中原信托上述引战最后却无疾而终。反倒是第三大股东河南盛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次年1月份以12.19亿元的作价转让了其持有的中原信托12.54%股权给了河南投资集团。
伴随唯一民营股东的退出,中原信托股东数量也从4家减至3家。
2019年9月,中原信托第五次增资姗姗来迟,注册资本由36.5亿元增至40亿元。2019年增资公告中显示,增资完成后,中原信托各股东出资比例保持不变。
2023年12月,中原信托第六次增资,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加到46.81亿元,此次新增注册资本全部由其现有控股股东河南投资集团认购完成。
此前10月12日,二股东中原高速公告称,中原信托拟实施新一轮增资,拟将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加至46.81亿元。公司作为中原信托第二大股东,拟放弃参与中原信托本轮增资扩股,公司持股比例由31.91%降至27.27%。
2025年6月27日,中原信托拟开展新一轮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46.81亿元增加至50亿元。中原高速再次公告称:公司作为中原信托股东享有优先认购权,结合公司发展战略,拟放弃本次增资优先认购权。放弃本次增资后,公司持股比例将由27.27%降至25.52%。
此外,中原信托原第三大股东豫粮集团因与光大信托的合同纠纷,其持有的9.12%股权被四次搬上阿里拍卖平台。在三次流拍后,2023年7月,该笔股权最终抵债给光大信托。光大信托被动成为第三大股东,至今尚未完成股东资格监管核准程序。
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2024年,中原信托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营收8.82亿元,同比增长11.6%;净利润1.45亿元,同比增长3.49%。但放在行业坐标系中,这一成绩仅处在中下游水平。
深入分析其收入结构,隐忧浮现。2023年,该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分别同比下降25.17%、44.97%。尽管2024年投资收益同比增加6300万元至1.94亿元,但核心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再降1亿元。
资产质量同样面临挑战。截至2023年末,中原信托信托资产总计3972.28亿元,同比下降5.41%。到2024年底,信托资产进一步收缩至3635亿元,显示业务规模持续收缩。
压降房地产信托资产,是中原信托近年转型的主旋律。数据显示,六年时间压降地产信托近380亿元。
然而历史包袱并未轻松卸下。裁判文书显示,中原信托与多家房地产公司存在大量未结司法纠纷,包括上海亿丰企业集团、海南万宁华凯置业、河南盛润置业集团等企业。这些案件执行标的动辄数千万元,最高达数亿元。
2024年盛夏,建业集团员工的一封《致建业集团的一封信》将中原信托推向风口浪尖。信中披露,建业集团的信托产品逾期不能兑付,而大批员工集资认购,管理人正是中原信托。
此外,中原信托与天富锦公司16.5亿元的债权纠纷虽获二审胜诉,但借款人已进入破产程序。该债权的关键担保物——1亿股天音控股股票,当前市值约10.91亿元,能否足额覆盖债权尚存变数
2022年4月,时任董事长赵卫华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经查,其收受礼金、消费卡45万元及高档白酒20箱,多次接受私营企业主宴请。今年5月,中原信托负责人李佳明因违规兜底承诺被监管部门警告。
股东连续放弃增持、地产债权纠纷悬而未决,中原信托转型之路布满荆棘,其坎坷历程是信托业转型阵痛的缩影。2024年营收净利的小幅增长,或许是漫长转型路上的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