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人民医院手术室内,莆田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方超轻轻放下显微器械。当最后一枚电极在小毛耳蜗内精准就位,固原市首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闽宁协作中宣告成功。手术室外,头戴白帽的回族奶奶攥紧双手——这场跨越山海的组团式医疗帮扶,正为她失语多年的孙儿推开有声世界的大门。
寂静的守望:一个回族家庭的三年焦灼
小毛出生在西吉县一个虔诚的回族家庭。自幼双耳听力严重受损,言语发育停滞不前。父母带他辗转求医,清真寺里的每一次礼拜都饱含着对治愈的祈祷。数年间,助听器成了全家的希望,效果却微乎其微。更令家人忧心的是,小毛同时患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内耳结构异常让治疗选择更为艰难。"怕手术风险,更怕掏空家底也治不好。"父亲道出千万贫困家庭的心酸。当听说闽宁协作专家要来,这个回族家庭攥着病历在诊室门口守了整日。
组团破壁:闽宁机制下的全链条解困
转机源自闽宁协作组团式帮扶的精准发力。莆田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方超带领精锐团队(主治医师欧宗雄、护士江梅华)驻点西吉县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专家、莆田市第一医院护士长蔡梅钦,目前挂职西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在她的积极协调下,面对小毛复杂的病情,方超以专业视角破除迷雾:"大前庭综合征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安全有效,这是重建听力的最佳选择。"更令人动容的是,在"三棵树"公益基金的鼎力支持下,不仅价值5万元的人工耳蜗设备全额捐赠,连医保报销后的自费部分也由基金兜底——真正实现"零负担"治疗!当方超将这份全免费医疗方案交到小毛父母手中时,这个回族家庭紧锁多年的眉头终于舒展。
无影灯下的民族情:汉族专家巧解耳蜗密码
手术台上,莆田市第一医院援助西吉专家、麻醉师刘敏剑紧盯监护仪,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方超凝神静气。面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导致的骨性结构异常,他凭借毫米级的精细操作,在放大十倍的显微视野下精准避开神经血管。无影灯照亮他额角的汗珠,也照亮了一个回族孩子的命运转折点。当人工耳蜗植入体完美就位,手术室外响起回族奶奶用方言念诵的祈祷。这台由汉族专家主刀、惠及回族患儿的手术,成为闽宁协作最生动的注脚。
石榴籽同心:百台耳蜗传递闽宁大爱
从莆田到西吉,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生命接力,彰显着组团式帮扶的深层力量:方超团队不仅填补了固原市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空白,更建立起"传帮带"培训机制;"三棵树"百台耳蜗捐赠计划,则构建起防止"因病致贫"的长效保障。小毛的幸运是闽宁协作枝头初结的果实——山海协作的深意在此刻具象化,百台耳蜗如百颗石榴籽,紧紧相拥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枝头。
四周后,人工耳蜗即将开机调试。或许小毛开口说的第一个词会是"妈妈",但无论怎样,这都将成为黄土高原最动人的生命乐章——在闽宁协作搭建的舞台上,东西部协作的暖流与民族团结的强音,正共同奏响改变命运的交响。 来源:莆田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