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助企纾困政策时,要考虑普惠性的覆盖范围,并且降低实施门槛;针对性要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同时施策对象要清晰明确。助企纾困还需要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实现一些政策突破。
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个体工商户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在繁荣经济、稳定就业、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今年以来,受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全国各地的个体工商户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难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因市场预期不稳而信心不够、成本压力增加融资手段却不足的情况。
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涉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纾困措施,在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近期,各地也纷纷出台各具特色的个体户纾困措施。比如,内蒙古出台24条措施,持续减税降费,降低个体工商户运营成本;浙江制定出台25条举措,给予专项补贴,真金白银助力个体工商户纾困;上海的多个部门联合推出34项措施,以超常规举措稳就业保民生,在税费、金融等关键环节切实帮助个体户缓解燃眉之急。
群众有所呼,政策有所应。事实上,各地的举措都从个体户的实际困难出发,充分发挥政策合力,普遍在降低经营成本、增强服务保障、强化金融帮扶、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积极作为。但同时也应看到,面对个体户招工难、用工贵、成本上涨、资金链承压等迫切问题,施策方式需要更加快速有效,施策的普惠性、针对性也要相应增强,政策的突破性、创新度还有拓展空间。
进一步而言,要让遇到困难的个体户尽快尽早地得到帮扶、摆脱困境,而不是让那些原本有发展前景、具备韧性的个体户因未及时得到政策扶持而陷入困境。政策的出台和落实,需要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期。对此,各有关部门应更加主动地深入一线排查、走访,了解个体户的难点痛点,做好政策中长期储备,以便在困难发生时以最快速度提出应对之策,让政策直接抵达市场终端。
制定助企纾困政策时,做到既具普惠性又有针对性并非易事,但应掌握一个核心方向,即政策的普惠性要考虑覆盖范围,并且降低实施门槛;针对性要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同时施策对象要清晰明确。比如,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应给予重点关注,在广覆盖的同时分类精准施策,列明政策受益群体范围,避免指向不清,确保政策能帮助到特定的行业、企业和人群。
助企纾困还需要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实现一些政策突破。比如,上海推出的纾困融资工作机制是一次政策突破的有益尝试。一些个体户受疫情影响,收入下降,现金流出现困难,但按照常规标准很难获得贷款。而在纾困融资工作机制引导下,那些仍有市场前景、信用良好、员工人数基本稳定、符合纾困行业条件的个体户可获得融资支持。在涉税费优惠方面,一些地方在努力探索“免申即享”模式,也就是个体户履行正常申报时就能直接享受优惠,无需再单独申请。即便需要申请的优惠政策,也用表单预填等方式,让纳税人可以更方便地在网上办理。
不难看出,量大面广的个体户是市场主体的基本盘,要想让其遇到困难时挺得住、活得好、有奔头,就要又快又准地制定和实施政策,同时在关键环节勇于突破,切实增强广大个体户的获得感、安全感,重塑干事创业的自信和勇气。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