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邱胜)5月27日,薄雾轻笼的遵义市桐梓县花秋镇兴河村,牛舍中传来阵阵“哞哞”声,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然咀嚼着饲草,它们即将踏上通往成渝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旅程。
在占地92亩的兴河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技术员古安辉手持消毒设备,穿梭于牛舍之间,自动饲喂系统精准投送着混有酒糟的饲草。“这批80头牛均已接种疫苗,即将启程。”古安辉介绍,该基地年出栏500头,产值超千万元。
面对牛粪处理的难题,基地创新采用80厘米厚发酵床技术,有效转化粪污为有机肥,滋养着5300亩饲草田,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
养牛大户何世焱刚卖出200多头牛到遵义市场,他说,“县农业农村局和镇政府搭建的选牛平台不仅提供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质品种,还配套运输、检疫、技术指导全流程服务。”如今,他牵头创办成立合作社,吸纳了50多户肉牛养殖户“抱团作战”,扩大了养殖规模,每头牛成本降低1000多元。
花秋镇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代加工户”模式,规模以上养殖场已达485户。依托“牛超市”和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良肉牛品种,为农户提供一站式选牛服务,实现了“买牛有保障、养牛有指导、销售有渠道”。
数据显示,2024年花秋镇肉牛存栏量突破2.8万头,年产值1.9亿元。
上一篇:“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下一篇:地铁站里开了免费自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