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陈奕帆 李凌云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亟须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的深刻洞见,以重构其生产方式和重塑其价值观念。
重塑生态化的生产与制度关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可持续性,唯有将生态理性融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重构,才能实现生产、消费、再生的循环目标,为生态文明奠定制度根基。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建立生态优先的经济考核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政府与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推动GDP导向向绿色GDP转型。同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与产权制度,以市场化机制实现生态价值的量化与流通,平衡区域间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并强化环境司法保障,建立生态损害赔偿终身追责制,形成“谁污染、谁治理”的刚性约束。
推动科技创新的生态伦理转向。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异化技术为剥削自然的工具,技术只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中介”,生态文明建设需重构科技发展的伦理维度,使技术创新服务于生态修复而非资本增值。为此,生态管理部门需制定科技向善伦理准则,将生态风险纳入技术研发的全周期评估,重点发挥清洁能源、碳捕集、生态修复材料等绿色关键技术,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导资源向低碳领域倾斜,彰显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潜力。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警惕“技术万能论”,强调“适度技术”理念,重点考量地域生态承载力匹配性,避免绿色技术因过度产业化引发新的生态失衡,唯有以生态正义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
培育生态文化共识与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割裂,主张以文化实践重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集体认知,最终目标是形成“生态即文明”的价值共识,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构建全民生态教育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纳入国民教育课程,利用社区生态课堂、自然体验基地等载体,培养公众的生态理性与责任感,激活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将“天人合一”“取用有度”等理念与现代生态科学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体系。同时,需借助文艺创作、新媒体传播等各类方式塑造生态文化符号,开展网络公益环保活动、生态短视频传播等,以情感共鸣消解消费主义文化对生态意识的侵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深层文化支撑。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引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本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建立生态优先的生产关系,以科技创新绿色化、生态治理法治化、消费模式简约化实现生态转型。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方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永续发展之路。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24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建构研究”,项目编号:CX2024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