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攻坚盘活”如何实现系统重塑?5月27日,重庆举行“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打造一流现代企业”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现场介绍,重庆经过两年多的攻坚,啃下了国资国企改革“硬骨头”,交出一份高分“答卷”。数据显示,市属重点国企由改革前的51户重组至33户,今年1-4月,重组整合的15家企业实现营收增长4.8%、利润增长31%、增加值增长22.8%。
战略性重组基本完成 51家国资国企整合为33家
曾菁华介绍,针对部分市属国企多、散、小、弱等状况,谋划实施了5个批次19组战略性重组,将市属重点国企由原来的51家整合为33家大型企业集团,优化市属国企布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开展了国企内部的专业化整合,如对国有房地产企业、地方金融企业、建筑业企业、酒店资源、港口资源进行了专业化整合,发挥整体效应,形成“1+1>2”的效果。
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改革成效如何?数据显示,市属重点国企由改革前的51户重组至33户。今年1—4月,重组整合的15家企业实现营收增长4.8%、利润增长31%、增加值增长22.8%。“通过重组整合已经初步展现了企业的活力。”重庆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嘉熠说,做法上就是优化国企战略布局,推动内部深度融合,同时打造一批功能性强的专业化子企业。
国企“瘦身健体”
法人主体从2260家减到690家
曾菁华介绍,市属国企法人主体从2260家压减到690家,压减率近70%。通过产权变革、专业化整合使企业运行更加健康;通过压降管理层级,市属国企原则上已经控制在3级以内,个别如上市公司控制在4级,使其扁平化管理;建立精干高效总部,通过改革使企业总部从以行政管控为主,转变为价值创造为主,强化了集团总部的精干高效,集团总部在战略管控、投资管控、风险管控、人员管控、党建统领等方面功能得到加强,瘦身健体使企业集团焕发了生机,激发了活力,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
亏损面大幅下降
1510亿元资产被激活
改革前,市属国有企业亏损面长期在40%左右。经过这两年大量止损治亏的工作努力,目前市属重点国企的整体亏损面下降到18.6%,剔除掉一些政策性、功能性、包括建设期和培育期的合理亏损企业,经营性亏损面已经下降到13.7%。
市属重点国企累计盘活资产1510亿元,回收资金595亿元。通过改革把这些资产释放出来,带动产业发展,特别是通过“三企”联动,用优质资产吸引央企、民企、外企落户重庆,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服务国家战略深入推进
“四链”融合科技创新成效凸显
聚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市属重点国企发挥其功能作用,为重庆物流集团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推动市属重点国企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家未来特别是新质生产力领域加大投入,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突破。比如庆铃集团与宁德时代合作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与华为合作的重型重卡商用车项目闪亮登场西洽会,市属国企的智能制造全国首台(套)也闪亮登场。
同时,“四链”融合科技创新成效凸显,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结合。去年发布了105个“四链”融合项目,今年又发布了100个融合项目,通过科技项目攻关推动市属国企不断向前发展。
“三企”联动与“双一流”培育
合作发展与品牌建设双推进
市属重点国企联动央企、民企、外企合作发展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近两年市属国企、各区县累计与央企、民企、外企签约项目1206个、总金额4045亿元,很多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与中国通用、国机集团、中国物流、中国能建、壹永科技、中信集团等央企形成一批合作标志性成果,如“中国机械工业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落地重庆,着力打造工业仪表“国家队”。
通过改革推动资源、资产、人才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育打造10户“全国一流、行业领先、西部第一”的一流现代企业。同时一流品牌培育行动也全面启动,通过“国企优品·山城印象”品牌推介,推动冷酸灵、天友、“红蜻蜓”食用油等国有传统知名品牌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绽放出新的光辉。
构建国企风险管控体系
不断加强现代化国资监管
重庆构建了完善多维度风险管控体系,对于企业重大生产经营风险、涉法涉诉风险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控,确保市属重点国企健康发展。同时,国资监管不断加强,以数字化穿透式为标志的“国资智管”初步形成实战能力,向市属国企全级次企业穿透,向区县国企穿透,通过数字化使国企生产经营、投资、债务、风险等都在国资委监管下,一网打尽、一目了然。
“下一步,市国资系统将坚持以强化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关键,聚精会神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曾菁华表示,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市国资委为33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划定了高质量发展的跑道。这个跑道有5条线:核心功能,政府讲职能,国有企业必须增强核心功能;主责主业,每个企业都要聚焦主责主业,界定的主业不超过3个;精干高效总部;培育建设一批支撑核心功能和主责主业的重要子企业;为33家国有企业集团个性化界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衡量每个企业是否很好地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数读成效
○重庆渝富控股集团
350亿投资撬动相关产业投资上千亿
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如何引领产业发展?“发挥产业投资‘稳定器’作用。”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文辉表示,该集团2024年以来完成投资208个,投资总额350.59亿元,其中投向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336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投资约1110亿元。
○重庆机电集团
42项产品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
重庆国企在深化科技创新推进“四链”融合上有何成效?重庆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自成现场介绍,目前该集团有43个科技创新项目入选了市属国企“四链”融合项目。
该集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2024年研发投入6.25亿元,同比增长14.8%。通过集聚研发要素,合作开发生物质航油系统成套装备、超大型风电叶片、甲醇发动机、氨制冷压缩机、全球首台(套)70MPa高压大流量天然气压缩机等十余项平台级新产品,实现新增订货近10亿元。据统计,该集团目前拥有42项产品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世界一流水平,34项新产品纳入重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3%。
○重庆水务环境集团
盘活资产22亿元 回收资金23亿元
功能保障类国企改革情况如何?当前,重庆水务环境集团正全面推动整合市水投集团改革,着力解决原水及供水主体分散、水利水电投融资能力弱等问题。
“19项改革重点任务稳步推进。”重庆水务环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军表示,目前正在深入推进供水能力管网互联互通,新增跨区域调水能力52万吨/天。据统计,该集团累计优化合并企业法人163户。同时,今年1—4月亏损面降至10%,较去年同期再降了5个百分点;盘活资产22亿元、回收资金23亿元;利用水务环境集团信用优势,完成水利水电项目融资置换近100亿元,年节约融资成本约70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的垃圾焚烧、渗滤液处理等装备与技术服务,已拓展应用至美国、印度、泰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南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
○重庆联交所集团
盘活国有存量资产9227宗 成交金额568亿
重庆联交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庞国标现场表示,自“三攻坚一盘活”改革工作启动以来,该集团累计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项目9227宗、成交金额568亿元,平均竞价增值率达23%,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6658家市场主体参与竞逐,其中非国有投资人占比超96%,成交金额234亿元,充分调动非公经济主体活力。同时,该集团还打通川渝两地投资人信息库,实现移动数字证书互认,投资人只要“一地注册、川渝共享”“一地办理、川渝通行”,有效降低了跨区域交易成本。去年以来,川渝两地的公共资源交易金额已经突破了2万亿元。
○重庆三峡担保集团
实现首季开门红、四月继续好
在谈到重庆三峡担保集团、重庆兴农担保集团、重庆进出口担保公司的整合改革推进情况时,重庆三峡担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彭彦曦表示:“当前改革平稳有序,发展稳健增效,实现首季开门红、四月继续好。”
彭彦曦介绍,接下来将围绕“四突出一加强”战略思路,聚力服务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比如在突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通过标准化产品投放、与金融机构分险、与同业机构分保,实现资本金使用效率、可提供担保规模“双提升”。到2027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保规模占比从当前的64%提升至75%,切实以增信力量保障重大战略落地见效。同时,锚定“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长尾端客户,开展增信、融通服务。预计三年内,服务本地在保规模从420亿跃升至2000亿,助力更多的金融可获得性。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下一篇:注意!粽子包装不应超过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