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5月25日,在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电报局村,村民张艳武和十几位务工者正在定植辣椒苗。
张艳武家辣椒移栽现场。(资料图)马天乐 摄张艳武告诉记者,今年他家共栽30亩地辣椒,其中11亩地为出口备案基地,已与外贸企业签订了回收订单。“辣椒种植和田间管理有专人到地头指导,而且到秋企业会高于市场价回收。”这样的发展模式,让张艳武底气更足。
张艳武(右一)为务工者分发辣椒苗。(资料图) 胡立忠 摄张艳武家的11亩地,仅为开鲁县40万亩出口红干椒“大基地”的一隅。
为保障红干椒质量安全,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开鲁县着力建好建优出口红干椒“大基地”,多措并举推动红干椒种植管理水平与红干椒品质“双提升”,让小小红辣椒擦亮“中国红干椒之都”的鲜亮名片,扬名国际大市场。
据了解,出口红干椒“大基地”在严格落实海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红干椒产业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投入品控制体系、出口红干椒质量安全品控等体系,保障红干椒质量安全、符合出口标准。
开鲁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赵瑞凡介绍,为保障基地建设,开鲁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出口红干椒“大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开鲁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心负责指导红干椒标准化基地生产及质量安全检测、打造红干椒“大基地”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
“我们在各镇场建立两到三块的核心示范基地,通过执行自治区高质量标准体系和严格的全程生产管理,实现辣椒的标准化种植、高质量发展。”赵瑞凡介绍,目前全县已建立核心示范地块40块、示范面积近2万亩。
技术保障是关键,严格管控也要到位。开鲁县对基地实施属地管理,各镇场配备了专职植保员、质量监督员和红干椒种植技术监管员,全程负责辖区红干椒标准化基地的质量安全监管。
大榆树镇联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肖艳军便是该村标准化基地的种植技术监管员。“我们与安徽保银集团达成协议,保银集团在育种、育苗、田间管理、保底回收等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基地栽植的辣椒全程可溯源。”肖艳军介绍,该基地共1200多亩,目前已经栽植500多亩。
从辣椒品种到地块的科学选择,从育苗到销售的全程管控,开鲁县聚焦标准化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典型引领、溯源体系建设等环节重点突破,确保开鲁红干椒品质更优、品牌更亮、“香辣”国际大市场。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薛一群
开鲁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建华
新闻编辑:陈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