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葛志军 邓亮 报道组 余慧仙 通讯员 方萍萍) 5月21日,在2025浙江瓜菜新品种大会上,来自衢州的“衢椒5号”“衢丝2号”“衢苦1号”从2510个新优品种中脱颖而出,入围118个推介品种。
“这些都是利用衢州本土资源中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具有很强辨识度,是对我们近几年来育种工作的肯定。”出席本次大会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农林科学院”)瓜类育种团队负责人郭勤卫介绍,衢州地理位置独特,形成天然生态隔离区,保存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种源。“最常见的有白辣椒、白黄瓜、白苦瓜,我们称为‘衢州三白’。”
保护和优化本土种源,是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多年来,市农林科学院从提纯复壮、培育新品种等入手,深挖衢州本土种源,培育了一批具有“三衢味”的土特产新品种。
衢江区杜泽镇下溪村有近百年的丝瓜种植史,“下傅丝瓜”曾享誉上海、杭州等地。但由于瓜农留种方式传统,导致品种退化、混杂、品性变差,瓜农种植积极性受到打击。2017年开始,市农林科学院开展“下傅丝瓜”提纯复壮技术研究。通过6年田间株选,找到具有优质基因的株系材料,再经过品种的稳定性、一致性和特异性测试,验证其性状的稳定性。目前,每年种植600亩的“下傅丝瓜”已重现昔日好品质,去年产值超千万元。
基于本土种源培育新品种实属不易。“选育这个紫山药新品种,我们花费了10年。”市农林科学院山药育种团队负责人余文慧说,2011年筛选优良种质,2015年选育,2016年进行株行鉴定,再连续3年株系鉴定、2年品比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今年4月,“衢糯蓣1号”紫山药品种通过了浙江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委员会审定。
为破解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的难题,自2016年起,市农林科学院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套高品质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研究人员通过挖掘与本土种源优良特性相关的遗传位点,开发适用的关联分子标记,并运用这些标记开展辅助选择育种,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携带优良特性种质资源,再应用到育种中,这不仅提升了优良种源筛选的精准性,还降低了育种成本。
在该技术体系的加持下,2021年“衢椒5号”出世,其独占经营许可权以110万元高价成功拍卖。相比于耗时8年多才培育出来的“衢椒1号”,“衢椒5号”培育时间明显缩短。
经过多年探索,市农林科学院已收集2200多份作物种质资源,其中包括辣椒800多份、丝瓜430多份、白苦瓜120多份、山药112份,建成了一个具有衢州本土特色的种质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