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茂名发布
“怎么才能把蚕宝宝喂得肥肥白白?”“它们又是怎么吐丝的?”在化州市合江镇同志堡小学的蚕桑科普课上,孩子们围着蚕宝宝叽叽喳喳。今年,该校成为全镇首个“蚕桑育人”试点,教室外开辟了实践田,学生亲手种桑养蚕。“既传承技艺,又培养科学思维。”黄校长说。此外,该村的蚕桑种养示范基地还将部分收益用于奖教奖学,每年发放的助学金超过1万元。
据了解,合江镇养蚕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但传统分散养殖曾面临技术落后、效益低下等难题。近年来,借助“百千万工程”政策东风,合江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而同志堡小学的“蚕桑育人”试点便是其中的一项创新举措,目的是辐射带动周边村庄,逐步形成集蚕桑种养、科普教育、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业态,让小小蚕桑成为富民强镇的“金钥匙”。
如今,合江镇桑树种植面积达1.3万亩,2024年鲜茧产量突破3500吨,蚕桑综合产值达2.1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
党建引领:
➤➤
从“小农户”到“大集群”
“桑苗由基地垫资提供,收益15%返还集体,群众零风险增收!”同志堡村党总支部书记刘付荣军指着党群服务中心的“桑蚕共富账本”介绍。2023年,该村在珠海高新区帮扶下投入70万元建成自动化生产线,蚕茧产量提升30%,每张蚕种产值达3000元。今年,村党总支部再推新举措:第一、二党支部96名党员分片包干,既在村委会建起技术指导站,又在自动化蚕室开辟“责任岗”,带动30多户村民加入种桑养蚕大军。
“以前蚕砂堆积发臭,现在成了抢手货。”在陈塘尾村的鱼塘边,养殖户黄大婶抓起把蚕砂撒入水中,肥硕的鳙鱼立即翻腾争食。在村党总支部的牵头下,该村创新“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砂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模式,构建起年亩产值超5000元的立体农业体系。“蚕砂做饲料,鱼塘省了成本,桑树也更壮实,一亩综合收益多出2000元!”黄大婶指着塘基的桑树介绍道。
科技赋能:
➤➤
从“传统养”到“智慧养”
“桑叶长势好,但虫害总让人头疼!”在禾堂岭村委会狮墩村的桑园里,村民黄大爷向科技特派员团队诉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岳茂峰蹲下身,仔细查看叶片后支招:“用蠋蝽、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替代农药,既能控虫又能保护土壤。”一旁的茂名市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仰勇补充道:“选育抗病蚕种、延长蚕期至每年8批次,每张蚕利润还能再涨20%!”
“过去‘看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增收’!”唐大叔感叹。得益于珠海高新区帮扶工作队搭建的“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平台,合江镇将数字技术融入桑蚕养殖,无人机喷洒、自动化投喂、远程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纷纷上阵,加之高校的技术“加盟”,大埇村短视频孵化基地的建设,本土“网红”助力“云端”卖茧,蚕农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
据测算,通过技术帮扶,全镇蚕茧优质率从65%跃升至90%,每吨生丝价格达到44.5万元。“明年产业园投产后,产值预计再翻一番!”珠海帮扶工作队队长谭超常信心满满。
链条延伸:
➤➤
从“一粒茧”到“一条链”
在博富汇丝绸产业园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2024年2月,顺德-化州对口帮扶首个工业园项目——合江丝绸产业园正式落地。这个占地142.5亩、投资4.2亿元的项目,将建设缫丝、纺织中心和蚕桑产业服务区,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带动就业超400人。产业园负责人透露,项目不仅延伸了蚕丝加工链条,还计划联动研学文旅、生态养殖等产业,打造“桑田—工厂—餐桌”的全产业链。
在九仕坡茧丝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缫丝机飞速运转,工人们正将雪白的蚕丝缠绕成束。公司总经理唐统平介绍:“2024年我们销售白厂丝约68吨,产值超3500万元。”如今,该公司将目光投向桑叶深加工——桑叶茶。桑叶富含氨基酸,制成茶后每斤售价相比鲜叶将大幅提升。
合江镇党委、政府正积极构建‘蚕桑+’多元化发展模式,未来将依托对口帮扶机制,深化与珠海、顺德在技术、市场等领域的合作,形成“支部牵头+企业研发+农户参与+电商拓市”的闭环,拓展蚕桑产业的多元化价值,力争村集体收入再翻一番,农民人均收入再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