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花园提供了大量休闲空间。
Carbo北京首店试营业顾客盈门。 本报记者 马婧摄本报记者 马婧
在车水马龙的建国门外大街,一处闹中取静的商业空间正悄然蜕变。斑驳的旧车库变成花园酒吧,曾默默坚守的传达室化身街头咖啡馆,一度机器轰鸣的老机房变身雅致的餐厅……沉寂多年的友谊商店以崭新姿态重回大众视野。经过改造,这座曾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熠熠生辉的老商场,涅槃重生,变为独具韵味的院落式商业空间。
在咖啡店里种树的梦想实现了
走进友谊商店,虽然部分商户还在装修施工,但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花园式体验空间已在社交平台悄然走红,吸引不少消费者前来打卡。
毗邻第一使馆区的友谊商店始建于1964年,是中国首家涉外零售企业。彼时,这里高档且神秘,凭外汇券才能购物。1995年,国家取消外汇券流通,友谊商店周边也陆续兴起新型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面对更加开放的零售市场,友谊商店逐渐失去昔日光环,日渐没落。
过去20多年间,友谊商店曾历经多次转型尝试,但受限于各种因素,始终未能实现。2023年起,王府井集团着手对项目进行改造。“我们希望把‘新友谊’打造为都市生活消费的新地标。”王府井集团总裁尚喜平介绍,顺应当下的消费需求,全新的友谊商店将成为文商旅体融合的消费场所,在追求“新”的同时,也会留住时代记忆。
这次改造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增“友谊花园”。作为友谊商店的配套设施,这座后勤院落此前从未对外开放。如今,院内绿草如茵,一栋栋老建筑变身风格迥异的消费空间,焕发新的活力。
“一直梦想盖一个房子,房子里能种下一棵大大的树,现在圆梦了!”铁手咖啡制造局主理人丁江涛说,去年他来考察选址时,就被这座院落所吸引,于是将一处维修间改造为阳光房,实现在咖啡店里种树的梦想。
花园临街处,小小的传达室也变身咖啡馆,店里展出了外汇券、老式打字机等各种老物件,让进店顾客近距离感受友谊商店的历史。
试营业效果远超预期
昨天午餐时分,多家餐厅顾客盈门。一家名为Carbo的手工意大利面餐厅是北京首店,上周末开启试营业以来,每天都供不应求。
“试营业效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期,这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Carbo创始人于磊告诉记者,去年他在重庆开设第一家店,今年将店铺搬到了北京,北京首店在意面基础上还加入了烘焙品类。率先在三层亮相的超级转转全国首店,也成为网红打卡地,琳琅满目的二手商品和自助购物模式吸引人们前来体验。
友谊商店总经理刘杰介绍,改造前,商店约六成空间长期空置,现在项目经营空间已全部满租,共引入31家商户。友谊花园内将持续营造日咖夜酒的氛围,友谊商店主楼将引入牙科和眼科诊所、体检中心、美容机构等生活服务业态,预计今年9月完整对外亮相。
观·市场
城市历史与商业逻辑重新对话
刘杰认为,友谊商店改造不仅是建筑更新,更是一次与城市历史与商业逻辑的重新对话,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将“怀旧符号”转化为“当代吸引力”,成为兼具文化厚度与商业活力的新地标。
“‘一店一策’的核心在于差异化。”在尚喜平看来,北京传统商业的升级改造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各项目在改造过程中,需精准定位目标客群,围绕目标客群量身定制差异化改造策略,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商业生态。
“一店一策”更多商场将蜕变
本报讯(记者 马婧)2019年,市商务局启动传统商场“一店一策”升级改造计划。随着该计划稳步推进,一批老商场纷纷踏上转型之路。北京市百货大楼、长安商场、赛特购物中心等众多商场,陆续以崭新面貌亮相。
接下来,还有更多传统商场即将迎来全面蜕变。记者获悉,作为国内首家开业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坐落于亮马河畔的燕莎友谊商城即将启动改造。商城将与燕莎中心协同联动,深度融合使馆区多元文化与亮马河畔的独特风情,实现品质全方位升级。此外,位于建国门外大街的贵友大厦也将迎来升级改造,从传统百货转型为生活方式体验中心。
海淀区西北三环旁,31岁的双安商场大部分区域已完成改造,实现焕新升级。根据新定位,双安将从传统百货转型为社区品质生活体验场。
来到双安商场,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外立面。相比以往较为封闭的“盒子”造型,崭新的外立面更加通透,清新的绿色线条与透明玻璃幕墙相结合,让老商场变得更加现代时尚。
商场内部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过去,双安商场的零售业态占比较高,自去年9月启动大规模改造后,商场大幅压缩零售比例,新增更多体验业态。据统计,商场室内改造面积超1万平方米,占整体经营面积的70%。截至目前,159个品牌专柜实现焕新升级,涵盖美妆护肤、时尚服饰、家居生活、餐饮等多种品类。其中,近三成为新引进的品牌。
商场还为顾客新增休闲体验空间,位于五层的“U悦堂”面积达300平方米,是一个集体验互动、社交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包括会员接待中心、VIP Room、多功能活动厅、母婴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