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1分钟接警响应、4分钟完成挪车、15分钟快速办结,最快24小时内实现保险赔付。”为破解事故致堵这一交通管理难题,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在全国首创“多方视频通话”功能,通过实时视频连线实现轻微交通事故远程定责,并可为车主无缝对接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昨天(23日),全国公安机关“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北京交通事故远程处理中心。经过系统迭代升级,目前该中心处理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从最初每日处理事故60余起,到如今日均处置1600余起,全市55%以上的交通事故可通过远程方式处理完成。
“现场人员没受伤吧?”“车辆是否受损?”“请您走到车辆后方拍张照片。”“您从左侧向右侧并线,得让右侧车辆先行。”在北京交通事故远程处理中心,24名座席专员头戴耳麦、紧盯电脑屏幕,接警应答声此起彼伏。
昨天下午2点,交管部门接到事故报警,在西五环主路发生一起两车追尾事故。由于是轻微追尾,该起报警被转入交通事故远程处理中心处理。很快,报警人手机上就收到一条短信,他点击链接,随即接入交通事故远程处理小程序。
在交通事故远程处理中心,座席专员毕成和报警人通过小程序实现了视频通话。在毕成面前的电脑上,报警人手机拍摄的事故现场画面呈现在眼前。毕成查看了现场情况,指导报警人迅速拍摄事故照片后,将车挪到路侧应急车道。事故造成的交通拥堵很快得到缓解。
专席人员核实录入双方行驶本和驾驶证信息后,民警在线判定事故责任,出具电子版事故认定书,并以短信形式发送到两名驾驶员手机上。从视频接通到事故责任认定完成,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由于当事人现场提出了保险理赔需求,毕成又将保险理赔专员拉入视频通话,当场受理了当事人的保险理赔申请。
北京市公安交管局事故处理支队支队长于海涛介绍,市、区两级交通事故远程处理中心共设有远程事故处理专席118个,依托交管部门自主研发的“远程事故处理系统平台”,通过视频连线、电子证据采集、智能信息识别等技术,帮助驾驶员在发生轻微事故后,直接在线定责、理赔,最大限度压减交通事故处理中的占路时间和结案时长,既节省了当事人现场等候的时间,还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
“我们在全国首创‘多方视频’功能,打破了空间限制,实现了事故多方当事人、处理专席、理赔专员和民警同框‘面对面’交流。帮助当事人理解定责依据,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定责和理赔问题。”于海涛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交通事故远程处理中心不断拓展远程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去年将常规运行时间由之前的7时至19时调整为6时30分至20时,实现早晚高峰提前介入,削峰缓堵,并制定了节假日、恶劣天气远程事故处置应急预案。数据显示,在节假日高峰、恶劣天气期间,中心单日远程最高处理事故量达2679起,处理时长降至14.4分钟,提速18.2%。
交通事故远程处理模式带来明显效益:全市交通事故平均占路时间节约60%以上,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同时通过警保合作“一站办”,车险理赔小额案件最快24小时内即可完成赔付,平均结案时间减少26.43%,群众满意率达到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