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在以“快”为节奏的时代,我们被各种绩效指标和社交媒体的即时反馈所裹挟,生活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而本书则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没有高科技却过得诗意盎然,生活虽慢却充满仪式感。
全书分为生活、娱乐等6篇内容,共62章节,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全方位地展现了古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值得注意的是,本书避免了将古代生活浪漫化的倾向,不讳言古人生活中的不便与局限,也没有陷入一种不切实际和思古怀旧的消极情绪,既没有刻意回避古人的苦难和艰辛,也不过分着墨渲染“诗情与画意”,同时指出一些“时尚”的生活技巧只有权贵才能充分享受,更多地体现了古人们真诚的生活态度。这种平衡的视角使读者能够理性看待古今生活的优劣。
“没有闹钟,古代人怎么准点起床呢?”一章中,作者通过揭示古人依赖“鸡鸣报晓”和更夫掌握时间的事实,展现古人在有限技术条件下的创造力;在“没有手纸的古代人上完厕所怎么办?”一章中,通过清洁方式的介绍,让人感叹古人生存技能简陋背后的朴素。作者对生活“致敬”的主题贯穿始终,不以“猎奇和爆料”博眼球,一以贯之平常心,既有崇尚先民生存智慧的严肃性,又流露出知识分享的趣味。在“古代人没空调,怎么过夏天?”“古代人是怎么御寒保暖的呢?”这些章节中,介绍古人使用“竹夫人”“手炉”“脚炉”等稀奇古怪的生活用具,配以精美的图片,突出古人聪明才智的同时,更彰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如果说“生活篇”展现了古人应对日常的基本智慧,那么“娱乐篇”则揭示了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生动画面。“别惊讶,北宋就能点外卖了,连皇帝都爱点!”这一章详细描述了北宋汴京繁荣的餐饮外卖服务:市井百姓可通过“逐时施行索唤”服务点餐,店家会用专门的“温盘”保温配送,更拿“宋高宗赵构更是外卖常客”这一噱头来突显与现代高度相似的服务模式,展现了古代商业社会的发达程度和市井生活的便利,读起来十分有趣新鲜。书中还提到当时的女性其实拥有相当的购物自由,完全不同于我们印象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刻板形象。这些内容打破了人们对古代商业活动的单一想象,呈现出一个活跃而多元的消费社会。
在展现社会制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上,作者也颇具匠心。“古人早婚?为何宋朝的‘剩男剩女’那么多?”这一章中指出,宋代因科举制度导致大量书生推迟婚期,加上女性财产继承权的确立,使得“晚婚”“不婚”现象相当普遍。这些历史细节修正了我们对古代婚俗文化的误解,又以现当代同类社会现象暗作比较,令人忍俊不禁。
“古人出趟远门得花多少钱?”一章不遗巨细地列出了具体的交通和住宿费用清单,更深入分析了古今旅行心态的差异:古人因旅途艰辛而更加珍惜每一次出行,将旅程本身视为修行;而现代人则往往只关注目的地,把旅途当作必须忍受的过程。这种对比启发读者思考,在交通便捷的今天,旅行是否反而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再比如介绍古人依据日晷影长、焚香刻度感知时间的叙事过程中,对比了现代人被智能手机影响造成时间碎片化后的负面影响,当“效率”取代“节律”,是否丧失了时间应有的生命质感?在“古代消暑智慧”一章中,古人用深井冷藏、凉殿建筑等方式创造舒适环境(而非绝对依赖)的生活智慧,对过度依赖高科技而可能陷入“科技解决主义”的我们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本书最终指向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在“不卷了!只想轻松过生活”的呼声中,读者感受到的不是逃避现实的冲动,而是重新审视生活优先级的契机。古人的“慢”不等同效率低下,而是对每个当下的专注。他们的“仪式感”也不是形式主义下的矫情,而是对生活本身的敬畏。本书不是简单地呼吁“回到过去”,而是善意提醒在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如何保留古人那种对生活的专注与热爱,如何在高效率的社会中为自己保留一方“慢”生活的天地,从而抚慰我们疲惫的身心。
合上这本书,我们或许不会立刻放弃手机或闹钟,但可能会在某个清晨留意窗外的鸟鸣,或在午休时细品一杯清茶的滋味,更或许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生活本质的渴望——那种不被时间追赶、不被物欲奴役、真实而从容的存在状态。
上一篇:陇原文化:“破壁出圈”惊艳鹏城
下一篇:交通标志牌弯折 影响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