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近年来,随着科技强国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加剧,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离不开充足的金融支持,强大的投入能力不仅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更是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前沿领域突破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日前,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围绕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7大方面推出15项政策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精准金融服务。
据悉,15项政策聚焦三个关键环节,包括技术研发期的风险分担、成果转化期的市场对接、产业化期的规模扩张。
科技金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已从单纯输血转向系统造血。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风险定价机制重构,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量化的金融资产。当前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研发周期长、资产轻量化、市场验证慢的痛点,传统金融工具难以覆盖这些特性。科技金融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例如知识产权证券化、研发费用补偿保险等产品,使金融机构能穿透技术壁垒评估企业价值。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科技企业早期融资难题,同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进入市场转化阶段,形成技术研发与资本投入的正向循环。
朱克力认为,当下,金融机构服务硬科技面临三重障碍:技术路线判断能力不足、风险定价模型缺失、退出渠道单一。破解需要构建科技金融专业能力,例如,设立由产业专家和金融分析师组成的复合型评估团队,开发基于技术成熟度的动态评级系统。服务模式转型关键在于建立“投贷保”联动机制,银行通过跟投获取股权收益对冲债权风险,保险公司开发技术失效险种降低整体风险敞口。这种立体化服务使金融机构能够伴随企业成长,从单纯资金提供方转变为价值共创者。
“探索长周期考核机制源于科技创新的非线性特征。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需要持续投入,而传统信贷的年度考核导致金融机构过度关注短期收益。”朱克力认为,其解决方案在于建立跨周期评估体系,这种制度安排实质是重构风险收益模型,使金融资源配置更符合技术演进规律。
朱克力认为,针对前沿科技的高风险属性,财政工具需形成分层缓释体系。贷款贴息侧重降低试错成本,通过设置技术里程碑式的分段贴息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支持有效研发。科技担保重在构建风险缓冲池,他建议,建立省级再担保体系分散区域风险。他举例说道,风险补偿则应设定触发条件,例如当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后启动补偿程序,既保护财政资金效能又激励企业加速转化。这些工具组合运用能实现风险分级承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共担格局。
“未来中国科技金融体系将向生态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朱克力认为,随着技术要素市场完善,未来可能出现专利收益权ABS、研发合约期货等创新产品,推动无形资产资本化。监管框架将更强调适应性,建立科技金融创新容错机制,允许金融机构在可控范围内试错。国际维度上,依托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技术投融资试点,吸引全球资本参与中国科创。这种演变将使科技金融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最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资本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