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一乡镇初中学生因饭菜太差晚上常常饿醒”的新闻引发关注。据报道,该校学生长期面对质次量少的餐食,校方负责人却被查出涉嫌侵吞食堂资金,从平均每顿7元的午餐费或晚餐费中,硬生生抠出2元多流入自己的口袋。贪腐手段之无耻卑劣,令人出离愤怒。
图源:新华社近些年,有关部门针对校园餐的监督管理不断加码,但腐败问题仍有出现。从近期各地纪委通报案例来看,有的校领导通过关联企业倒手食材供应,小卖部里一个面包要收2毛钱回扣;有的安排餐厅协管员填写虚假销货清单,开具虚假税票报账套取财政资金……这种“蝇贪蚁腐”往往集中发生在农村学校,直接侵蚀了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其破坏性恶劣性并不亚于贪腐“大案”。
校园“硕鼠”,必须一查到底、严惩不贷。如何进一步杜绝黑手从孩子们口中夺食,更需要认真思考。学生餐盘里的腐败之所以难以根治,制度疏漏和监督失位是很大原因。无论是学校将食堂外包,还是自己经营管理,最大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学校手中,工会和家长委员会在校园餐监管中很难发挥充分作用,既有规章制度有可能在学校领导的压力下沦为摆设。比如在本次校园餐贪腐案件中,由于校长就是罪魁祸首,20多封学生手写的“投诉信”根本无法向上传递,老师也只能反映到校长一级,最终直到全国专项行动才得以将“硕鼠”绳之以法。
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监委指导各级监察机关依法查处贪占学生餐费、插手招标采购、收受回扣等问题3.8万件,处分2.3万人,传递了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处罚毫不手软的鲜明态度。在保持对腐败分子高压态势的同时,更要及时构建“源可溯、量可视、质可控、用可统、责可究”的校园食堂监管体系。一方面,要以制度“绣花针”织密食堂管理网,特别是在采购、分配、监管等关键环节善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形成闭环,推动第三方审计、家长代表参与等多元监督机制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推动教育、纪检、审计等部门形成监督合力,打通教育、公安、金融部门相关信息数据通道,畅通家长学生教师的举报渠道,把纪律的触角延伸至“灶台边”“米袋口”。
从严整治校园餐腐败,不仅是为了孩子吃饱吃好,更是对公平正义的捍卫。多管齐下、举一反三,最大限度提高透明度,校园食堂才不会“藏污纳垢”。
撰文:鲍南
上一篇:神二十乘组圆满完成出舱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