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庞成 广州报道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赋予大湾区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使命和目标。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简称“南沙金融30条”),这是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横琴、前海建设三个“30条”意见之后,国家给予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重大金融政策利好,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迎来全新阶段。
“我认为,大湾区的目标不是要追赶华尔街,而是要重新定义国际金融枢纽的规则。”5月21日,在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圆桌论坛(下称“论坛”)上,原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银河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如是说。
在上述论坛上,来自学界、业界的多位嘉宾表示,自《规划纲要》印发以来,大湾区在金融领域的市场融合、要素融合、互联互通等多个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特别是随着“南沙金融30条”等相继出台,大湾区金融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但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加速变化的背景下,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有了新的变化和内涵,建设国际金融枢纽需要着眼于大湾区发展实际和中国国情,既要立足当下,更要关注未来。
全球货币金融体系面临新变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表示,在当前形势下探讨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需要注意到外部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全球货币金融体系正在发生重大调整。
陈道富表示,当前的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奠定于二战之后,尽管这一体系仍存在诸多缺陷与不平衡之处,但仍然形成了一套与之相互适应的生态格局。但近期美国特朗普政府开启的关税战,正在打破这一体系运转的底层逻辑,需要在这一大变局中,思考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内涵。
左小蕾则认为,全球金融竞争将进入算法竞争时代。从历史来看,传统金融枢纽建设依赖地区区位、政策红利和资本规模,而随着AI正重构改写金融规则,需要思考在AI时代下,国际金融枢纽的组成逻辑是什么,大湾区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多远,以及如何利用AI这把钥匙开启大湾区三地金融协同的未来这三大问题。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林居正表示,自《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三地在市场融合、要素融合、互联互通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但在制度及开放方面仍以单点、单线改革为主,集成式创新相对较少,缺少对大湾区实施整体统一规划、系统政策和融合发展举措。
既要立足当下,更要关注未来
多位嘉宾围绕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具体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陈道富认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需着眼大湾区发展实际和中国国情,既要立足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区内传统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形成人民币资产交易中心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必须加强金融与科技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四是探索面向未来的数据金融资产生态。
“与产业深度融合是大湾区金融的特色,也是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应有之义。”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丰富且全面,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这在全球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因此,他建议大湾区应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着重发力。
林居正则建议,探索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并通过顶层立法等方式推动规划高效落地实施,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效率。“我建议,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在更大范围内采取统一的税收制度、人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大湾区自由流动。在利益分配上,加强广东与港澳的顶层合作,做大增量而不是专注存量,注重长远利益,推动可持续的发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