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件文化产品现场展示、4000多个投融资项目现场交易、近200场交易活动同期举办……5月22日—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携文化产业“顶流”和科技发展“新势力”如期而至。这不仅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次盛会,更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开放姿态。我们看到,文博会正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大步迈进。
跟着AI游乡村,岭南文化大模型文博会首秀亮出“文化活地图” 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摄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文博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奥林匹克”,承载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文博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文化企业、机构和创意人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成果和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在这里,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文化+”的无限可能被尽情激发。
科技赋能是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次文博会首次设立了人工智能展区,6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齐聚一堂,通过AI全应用场景呈现、AI科技演出、AI共创互动等,展示新质生产力与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消费。例如,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观赏莫高窟中的画像细节;基于元象大模型的李白数字人作为旅行智能导游,可以带领人们进行一场诗意的遨游;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的越疆科技机器人,更是让人们看到未来世界“人机共生”的无限可能……这些带有前沿科技元素的展品,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新成果。
文博会不仅是文化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文化产业交易的重要平台。今年,展会把促交易放在了最突出的地位,特别策划了22项促交易措施,通过场景、服务等各方面再升级,实现交易全面扩容、全链赋能、全程无忧。特别是,招商会、推介会、产品发布会、订货会等各项促交易配套活动的场次继续增加,馆内发布区个数也比上届翻番。可以说,本届文博会拿出最大诚意,鼓励好项目、新产品首发、首秀,力求把展览资源变成源源不断的订单,从而释放交易动能、激发产业活力。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历届文博会总成交额累计超3万亿元,累计成功链接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超7万个,交易展示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展品累计超200万种,不仅帮助企业收获了真金白银,更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此外,文博会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从最初的50个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到本届的110个,文博会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今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全球合作机构、参展产品品类均创历史之最。在文博会的舞台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共同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近年来,借助文博会“文化开放与出海超级贸易平台”的属性,网文、网剧和网游等文化出海“新三样”企业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展现了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实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的举办,再次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产业的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未来,我们期待文博会能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让文化产业和市场“双向奔赴”,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文字 | 杨帅
编辑 | 惠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