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晚报
成语推荐官——王宣懿
学步桥的青石板在夕阳下泛着微光,7岁的王宣懿踏上了这方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面。她轻轻闭眼,仿佛能听见两千多年前那个燕国人的脚步声——迟疑的、慌乱的、最终狼狈爬行的足音。这是“邯郸学步”成语诞生的地方,也是她此次拍摄之旅的终点。
事实上,作为浸润在邯郸成语文化中成长的孩童,王宣懿对于邯郸学步的故事并不陌生,而去年参演成语芭蕾舞剧《邯郸学步》的经历,更让她对这个成语有了特殊的理解。为此,导演组特意将少女的真实经历融入剧本,试图让历史寓言与现代成长产生共振。
于是,影片的开场便定格在她最熟悉的舞蹈房。当暖黄的灯光流淌在木质地板上,王宣懿正对着落地镜反复调整姿势,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当时我太执着于标准的芭蕾动作了,”她对着镜头说,手指轻轻划过把杆,“就像那个燕国人,只顾着模仿邯郸人走路的表象。”
镜中的身影时而舒展如天鹅,时而僵硬如木偶,这种反复的挣扎恰好印证着她寻找“邯郸步”与“芭蕾魂”之间微妙平衡的过程。而这种平衡的寻找,正是贯穿她整个拍摄的核心主题。
随着拍摄进程的推进,转场至邯郸道时已近黄昏。换上素雅古装的王宣懿在石板路上来回踱步,初夏的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拍摄间隙,她不时驻足观察行人自然的步态,不时低头沉思。此刻青石板上印着的千年时光仿佛在流动,却带不走人类永恒的课题——如何在学习他人时不失去自我?
这不禁令她想起排练成语芭蕾舞剧《邯郸学步》的顿悟:当芭蕾的严谨架构与邯郸步的灵动韵律相遇,竟迸发出令人惊叹的美感。这不是机械的简单叠加,而是宛若两种文化基因在舞者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最终孕育出崭新的艺术生命。这样的融合过程,恰恰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地方。
这番思考仿佛一道光,突然照亮了她多日来的困惑。那个狼狈归去的燕国人,错将形式当作本质;而自己初学芭蕾时的拘谨刻板,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迷失?这样的对比让她豁然开朗:真正的传承应是内化而非简单的模仿。
于是,在夜幕降临前的最后一个镜头,王宣懿在学步桥上翩然起舞。没有刻意的编排,只有自然流淌的肢体语言——那是燕国人未曾领悟的智慧,是模仿之上的创造,是传承之中的革新。她的足尖点过青石板,如同点过岁月的琴键,奏响一曲连接古今的乐章。此刻,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步。
“邯郸学步,不是邯郸人的傲慢,而是对美的执着。”王宣懿面对镜头,微笑说道,“学习他人,不是为了变成别人,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此刻风吹起她的衣袂,似乎与两千多年前那阵风遥相呼应。当古老的智慧在当代语境中舒展新枝,这一次,邯郸的优雅,再次被真正读懂。
本报记者 薛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