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晚报
□王玉美
在地球第三极的冰雪与岩砾之间,隐藏着一部跨越两亿年的生命鸿篇。吴飞翔所著的《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以科考亲历者的独特视角,串联起鱼龙、攀鲈、古犀牛、三趾马等生物的演化轨迹,在地质运动与物种更迭的交织中,勾勒出青藏高原作为“生物演化博物馆”的壮丽图景。这部著作既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考录,也是一曲献给高原生命的赞歌,让读者在雪域荒野的褶皱里,窥见地球生命的坚韧与神奇。
书中以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为叙事基石,将抽象的板块运动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坐标。作者从2亿年前的特提斯海写起,当鱼龙在温暖的浅海游弋时,这片土地还沉睡在海平面下。随着印度洋板块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北俯冲,古地中海逐渐萎缩,青藏高原如巨鲸般破水而出。书中特别提到,40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加速了高原隆升,而1500万年前的“青藏运动”通过三次脉冲式抬升,最终造就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亚洲水塔”。在藏北伦坡拉盆地,作者发现的三趾马化石群成为关键证据——这种奇蹄类动物的牙齿从低冠向高冠的演化,直接印证了高原隆起导致的植被转型:当森林退化为草原,磨蚀性更强的草类迫使三趾马进化出耐磨的齿冠。地质运动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生命演化的宏大舞台,每一层岩层都镌刻着物种适应环境的密码。
对高原特有物种的解读是本书的华彩乐章。攀鲈作为“会走路的鱼”,凭借鳃上器的特殊结构穿越干旱河床,这一技能竟是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东部干热河谷形成后的演化结晶;西藏盘羊的血红蛋白携氧能力,揭示了高原动物突破“氧极限”的基因奥秘;2300万年前始巨犀从蒙古高原南下的“犀牛古道”,暗藏着当时青藏高原尚未完全隆起的生态密码——随着高原抬升,这条通道关闭,迫使古犀牛向低海拔扩散。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这些演化奇迹,让读者看到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突破极限,在地质剧变中寻找生存出路。
科考现场的鲜活记录赋予本书强烈的代入感。在羌塘盆地挖掘鱼龙化石时,“石膏质围岩如巧克力般酥脆,每剥离一平方厘米都需耗时半小时”的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烈日之下,见证1.8亿年前特提斯海的波光在化石背鳍上重现;在藏东南雨林追踪墨脱缺翅虫的日记中,“40倍放大镜下,无翅躯体如微型装甲车”的描写,将现代物种调查的艰辛与惊喜娓娓道来。书中300余幅科考照片与手绘解剖图——从攀鲈胸鳍的CT扫描到三趾马牙齿的显微结构——更以视觉语言具象化了演化理论,让科学发现可触可感。
当作者将视角转向当下,书中呈现出更具现实意义的维度。藏北草原的鼠兔作为“高原生态工程师”,通过挖掘洞穴改善土壤通气性;而气候变暖导致的雪线上升,正迫使岩羊向更高海拔迁徙,面临栖息地碎片化风险。这种将古生物研究与现代生态保护结合的思路,揭示了演化并非遥远的过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在。正如作者在结语中以“山海折叠”隐喻高原的双重属性:这里既是山与海折叠的地质奇迹,也是时间与空间折叠的演化剧场,更是人类认知与未知折叠的探索疆域。
《山海折叠》的价值超越了对高原生命史的梳理,它以科考为舟,载着读者在地质时间与生物空间的褶皱中穿行,最终抵达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那些在高寒缺氧中演化出独特生存策略的物种,既是地球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应对环境变迁的智慧库。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这部著作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的韧性与脆弱——唯有尊重演化的漫长逻辑,守护生态系统的复杂平衡,才能让高原的生命史诗在未来继续书写。当我们凝视书中的鱼龙化石与攀鲈标本时,看到的不仅是远古生命的形态,更是一部横跨两亿年的生存启示录:在地球的每一次折叠中,生命总能在绝境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奇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