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报道
5月21日,小满。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不仅是自然物候变化的标志,更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内涵。“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在这个“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的时节,也是春蚕结茧的时节,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胡光俊一起走进蜀锦的世界,探寻其与小满节气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这项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胡光俊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
小满祭蚕神
祈求蚕业丰收
▶
四川古称“蜀”“蚕丛之国”,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的蜀锦更是名扬天下,有“天下母锦”“万锦之源”的历史地位。小满时节,春蚕结茧,为蜀锦的生产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原材料——蚕丝。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说:“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蜀锦是蚕丝绸产业里面的一个品种,蚕丝绸产品包括绫、罗、绸、缎、绨、葛、呢、纱、绉、绡、绢、纺、绒、锦、绣15个种类,所用原料皆为蚕丝。”胡光俊介绍,“蚕丝的来源,始于桑树的种植,以桑叶喂蚕,经历精心养殖,最终收获蚕茧。春蚕结茧的季节,恰是小满。”
胡光俊一生投身于蜀锦事业
在古代,满怀期望的蚕农丝商会在小满时举行祭蚕神仪式,以祈求蚕业的丰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谚语“小满动三车”中的“三车”,正是缫丝车、榨油车、踏水车。“相传,黄帝的夫人嫘祖,出生于绵阳盐亭,是养蚕缫丝的始祖。她发现了一种吃树叶的虫子,其吐出的丝具有韧性,经过人工驯养,最终发展出了丝绸。”胡光俊还引用蚕丛王倡导人们栽桑养蚕的故事,阐述蜀地蚕桑丝绸业的悠久历史。
《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春茧收获时刻,蚕农将蚕茧采摘回家后,要经过选茧、剥茧衣、煮茧、缫丝等工序。而缫出的丝进入织绸织锦厂后,还要历经多道复杂工序。从挑剔、选检、分档排队,到浸泡脱胶、烘干或晾干,再到并丝、捻丝、定形、成筒、成绞、复捻,之后的精炼、染色、成筒、整经、卷纬,以及纹样设计,组织设计,花本制作,提花机组装,装造,后续的织机安装,织造,检验等等,每一步都需要匠人们的精心操作和严格把控。
蜀锦织机展示
“在蜀锦的织造过程中,有诸多与生产相关的成语,如丝丝入扣、一丝不苟、锦上添花、花团锦簇、错综复杂、七上八下等,这些成语生动地描绘了蜀锦制作的精细与严谨。”在胡光俊看来,蜀锦的制造技艺堪称古代高科技,“蜀锦图案纹样编程原理类似现代电脑的二进制,是数字化生产的典范。它以8、5、4等数字为倍数,通过数字的变换形成开口,从而织出精美的花纹。正是这种独特的技艺,使得蜀锦织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熊猫纹样蜀锦
◀
纹样不断演进
织造的核心技艺从未改变
▶
“四川盆地温润的气候,曾是蚕桑丝绸业蓬勃发展的天然沃土,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产品,大多源自四川。”胡光俊坦言,蜀锦是蚕丝绸的杰出代表,因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古代曾被作为货币进行交换,享有“寸锦寸金”的美誉。蜀锦的纹样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汉代,蜀锦纹样多与五行学说相结合,伴有吉祥铭文,如登高明望四海、富且昌、长生无极、吉祥如意、长乐明光等,寓意深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就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不仅色彩鲜艳,更寓意着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到了唐代,受外来文化影响,蜀锦纹样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摒弃了汉代的吉祥铭文,转而以植物纹为主,如典型的‘唐草纹’。”
此后,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蜀锦纹样持续演变,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风格。如今,胡光俊及团队在继承传统纹样的同时,还将成都的名胜古迹、大熊猫等元素融入其中,使蜀锦更具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如“花重锦官城”系列面料,将杜甫草堂、望江楼、廊桥、琴台路等成都标志性建筑融入纹样,深受消费者喜爱。去年11月“焕新非遗 天府之夜”活动上,李子柒身着一袭熊猫蜀锦长裙官宣回归,这身长裙就是她跟随胡光俊学习后亲自缝制的。
蜀锦服饰
“蜀锦的核心织造技艺始终传承有序,未曾改变。”胡光俊表示,即使到了蜀锦工具不断更新换代的现代,蜀锦的织造的核心技艺依然没变。“现在市场上也会有一些未经改造的织机生产的‘蜀锦’,这些产品虽然外观相似,但在核心技艺如装造和设计方面,与正宗蜀锦相去甚远。”
蜀锦小花楼木织机
思及此,胡光俊强调,蜀锦行业亟须规范标准,以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维护其纯正的品质和声誉。“蜀锦作为国家名片,不仅是四川、成都的文化象征,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载体,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胡光俊看来,蜀锦有四大工种、近7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独特的技艺,从纹样设计到挑花结本,再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每一步都要按照工艺规格来进行。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胡光俊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将蜀锦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了包括服装、床上用品、室内饰品、奖牌绶带、丝巾、蜀锦等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传播方面,他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分享蜀锦的历史传承、制作过程和精美产品,传承千年中式美学。他还与影视剧组合作,手把手教进一步提升蜀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蜀锦摆件
胡光俊
“小满者,满而不损,满而不盈,满而不溢。”然而,对于蜀锦,胡光俊却寄予厚望,期望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精进,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他也希望有更多像李子柒一样的年轻人了解、加入这一行业,将这门古老工艺传承下去。
部分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