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尽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但面对美丽中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仍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5月17日,在第十三届环境院所长会议“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分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北斗这样表示。
席北斗认为,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融合协同将成为必然。以环境工程为例,其不再是狭义的末端治理,而是需要深入到行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开展绿色发展、低碳生态设计,并将科技嵌入其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种背景下,突出“四种联动”尤为关键:坚持科技和产业融合,通过产业实现科技的最终落地;突出区域协同治理,治理绝不能是独善其身;把握标准、政策一体化联动,使技术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发展国内、国际视野,对科技合作话语权以及国际公约给予进一步关注。
而在减污降碳多介质跨界融合的新时期,以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科技成为全球发展热点,相关研究专注于卡点、难点、增强点;治理策略向系统治理转变,重点在多介质协同共治方面进行探索,聚焦介质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转化;全球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共识逐步形成,区域性、流域性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协同共治成为新特点;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需要主动拥抱先进技术和新材料;低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特征明显,注重考虑技术本身的绿色性、低碳性,用绿色替代技术和高效的资源循环技术,通过资源化促进无害化和生态化。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要求,席北斗认为相关学科要超前布局,充分应用各行业的技术发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同时将原来的达标治理,与现有环境健康、新污染物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共治统筹考虑。
同时,环境院所研究要由自然探索向自然基金为主线转变,将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相结合,从过去的单要素转为多要素协同。相关环境院所通过共同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点任务,构建大平台、大装置,利用大数据实现生态环保系统大协同,解决现实需要与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