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押沙龙yashl
前一段写书写到了三国部分,有点感想,随便说一说。
01
三国时代据说是英雄辈出,比如说蜀国就有很多厉害人物,诸葛亮就不用说了,那简直是天下完人,其他像关羽、张飞、庞统、法正、赵云、黄忠、姜维也都很厉害,其实就连刘备也是一流的枭雄,绝不是《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个滥好人。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雄人物,所以蜀国才能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在三个国家,蜀国最弱,但也最好战。它就像“平头哥”蜜獾一样,谁都不怕,逮谁咬谁。而且它打得还不错。比如说关羽进攻中原,水淹七军,据说是“威震华夏”,曹操几乎要迁都。我看过一篇公号文,里面说关羽这次攻势在地图上,真是“回肠荡气”。至于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也都是主动出击。魏国实力比蜀国大得多,但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防守状态。历史上以四川为基地的政权,从没有哪个像蜀国这么频繁出击的。
听上去是不是很威风,很英雄?
如果站在蜀国高层的角度看,可能是这样。但如果站在四川老百姓的角度看,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原来四川的领导是刘璋。刘璋胆小怕事,治川二十年,在边境虽然有点小冲突,但主要是关起门来过日子。结果四川躲过了军阀混战的大浩劫,用叶适的话来说,就是“刘璋虽暗懦,然国富民盛,守之以恩,无所得罪也。”四川虽然称不上桃花源,但纵观当时整个中国,这里的老百姓的日子应该过得好的。
虽然没人见过刘璋画像,但在大家心目中,他应该就是这个窝囊样然后,刘备就带着一帮英雄好汉杀过来了。大家都说刘璋暗懦,他确实暗懦。当时他手里还有三万军队,但是刘璋说:“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然后就投降了。
从此以后,四川老百姓就跟着新领导过上轰轰烈烈的日子。这些新来的英雄们说刘璋没出息,不配领导四川人民。现在他们要带领四川百姓们干大事业,东征、北伐,消灭外面的那些坏蛋,因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但到底外面那些“汉贼”如何个坏法,四川百姓恐怕也搞不清楚。反正,英雄们来了,这些老百姓就要上缴物资、运输粮食、拿起武器作战,然后一批批地死在战场上。
——然而最后还没打赢。
02
诸葛亮确实比刘璋能力强,他有条不紊地把蜀国资源压榨到了极致。到蜀国灭亡的时候,有个统计数字,说是蜀国人口94万,士兵加吏员是14.2万,差不多六到七个老百姓就要养一个卒吏,如果按照成年男子算的话,几乎两个人就有一个当卒吏的。这似乎不太可能。所以,实际人口肯定比94万要多。但无论如何,这个数字还是很惊人。跟刘璋时代比起来,军事负担增加了好几倍。
据说,诸葛亮时代,“仓廪实,蓄积饶”,这当然是很有可能,要不停打仗当然要做到这些,仓库里没储蓄粮怎么打仗?但是老百姓日子过得怎么样,就很难讲了。《三国志》称赞说诸葛亮管理下的蜀国“路无醉人”。这只能说明对老百姓管理得严,或者根本就没有造酒的多余粮食,并不能说明蜀国人民生活幸福。不过在后诸葛亮时代,倒是有东吴使臣回去报告说,他一路上看到蜀国“民有菜色”。至于屡次东征北伐,死掉了多少人,那就更是一笔糊涂账了。
要是四川老百姓没有碰到这些英雄好汉,还是刘璋那样的庸懦领导,会是什么命运呢?刘璋多半会带着他们,关起门过小日子。等到魏国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来讨伐四川。刘璋就会窝窝囊囊地投降,老百姓继续过他们的小日子。
那你说你要是当时的四川普通老百姓,你是愿意遇到刘备、诸葛亮这些胸有大志的英雄呢?还是愿意跟着刘璋混呢?
后来的文人都称赞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叹息刘禅没出息,“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那是他们隔岸观花,或者别有寄托。反正诸葛丞相也不会去收他的粮,征他的兵,派他的家人到祁山去打仗。
当然,这些事也不好说谁对谁错,就是角度不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丞相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因为人家念及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后来的文人说“读《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那是人家代入了诸葛丞相,梦想做大事业。当时的四川老百姓要是也这么想,那就属于入戏太深了。
刘备三顾你的茅庐了?抓你壮丁的时候,站在你门口等你睡醒才通知了?你就是人家创的业,半不半的轮到你着急?刘备家的房子盖了一半停工了,墙角第三层的第七块砖听说以后,急的掉眼泪,这算不算有病?
乱世英雄争天下的时候,老百姓要牢记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你什么也没有。
03
既然说到《三国》,不妨再说说《西游记》。
读《西游记》也有不同角度。如果你站在孙悟空的角度看《西游记》,当然就是英雄历险的过程,或者拔个高度说,就是心灵磨炼的过程。但是如果站在花果山猴子的角度看呢?那故事又不一样了。
花果山猴子的理想大王,应该是刘璋版的孙悟空,有本事平定周围的洞府,维持住安稳局面,然后关起门来过日子。有一段时间确实如此。花果山的猴群相当兴盛,耀武扬威,吃喝不愁,周围的七十二洞妖王也都带着手下都参拜,花果山很有点乱世乐土的感觉。
但是孙悟空心理膨胀,开始惹是生非,要称什么“齐天大圣”,跟天庭对着干。天庭招安以后,他还要大闹天空,“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一直闹到凌霄殿外。孙悟空虽然因此被压了五百年,但是对他来说,这还是一生中最轰轰烈烈的高光时刻。孙悟空后来不断回味这件事,动不动就要拿出来给人显摆。
但是付出最大代价的是花果山的猴子们。它们描述过这段悲惨经历:
这山被二郎菩萨点上火,烧杀了大半。我们蹲在井里,钻在涧内,藏于铁板桥下,得了性命。及至火灭烟消出来时,又没花果养赡,难以存活,别处又去了一半。我们这一半,捱苦的住在山中。
孙悟空嘚瑟,引发了战争,战争引发了屠杀,屠杀又引发了饥荒。一串连锁反应下,四万七千猴精就剩下了千把个。后来孙悟空把这里整理了一番,算是恢复点元气。但是几年后,又出了问题。这次是六耳猕猴来了。六耳猕猴是谁?其实就是孙悟空的另一个心灵。我在到底是谁杀死了谁?这篇文章里说过。但不管六耳猕猴具体是谁吧,反正也是孙悟空投身新的取经事业后引发的。
这个六耳猕猴把花果山变成了一个“猴吃猴”的可怕所在。沙僧在花果山打死了一只假扮他的猴精,结果六耳猕猴“叫小的们把打死的妖尸拖在一边,剥了皮,取肉煎炒,将椰子酒、葡萄酒,同群猴都吃了。”《西游记》里写了这么多妖怪洞府,同类相食的,我印象中只有花果山这一例。
如果站在花果山猴子的角度写一本《花果山史》,那肯定是一本相当凄惨可怕的书。
那么孙悟空对此什么态度呢?其实也不怎么在乎。当然,他对猴子们稍微好一点,对投靠过来的其他族群更不在乎。比如有个独角鬼王,是个马屁精。当年孙悟空称“齐天大圣”,就是他撺掇的。孙悟空本来想不起来这事,鬼王急吼吼地献上一件赭黄袍,劝他扯旗称圣。如果套在《三国演义》里的话,这就相当于劝孙悟空称帝北伐。孙悟空龙颜大悦,封了他一个前部总督先锋。但是天兵天将一来,“七十二洞妖王与独角鬼王,尽被众神捉了”。孙悟空听说以后,倒是很看得开,说胜负乃兵家之常,捉走的又不是咱们猴子,管他们作甚?
这个马屁精被捉走以后,再也没有了消息,估计是被砍了。
但就算是对猴子,孙悟空也并不在意。他从来没有主动回过花果山,包括后来得成正果以后,也是如此。在他心目中,花果山算是个“龙兴之地”,混不下去的时候回去躲躲,平时从不惦记。孙悟空回去那次,猴子们向他哭诉二郎神把它们烧杀了一大半,是屠杀花果山的罪人。但是孙悟空见了二郎神的时候,一上去就“携手相搀”,只字不提花果山的损失,反而说了一大堆文绉绉的客气话。
有的人读到这里,就说这是吴承恩的行文疏忽。也有人找出一大堆理由,说可能杀猴子的不是二郎神本人,而是他手下的梅山六兄弟等等。其实这些解释都是多此一举。孙悟空当然不会提什么花果山,对于他来说,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英雄们打架,弄死些小的们,这还能叫事?这还能记恨?这要都记恨的话,你还混什么江湖?你看北洋时代,那些军阀们开战的时候,千军万马的厮杀,士兵们血流成河,尸体狼藉。可是这些军阀们转眼就能和好。和好的时候,又是合影,又是宴会,彼此也很客气。谁还在宴会上扫兴地说:“你当年俘虏了我两千兄弟,怎么全都杀了?”
杀了就杀了,还能怎么样?反正这些“兄弟”就跟东哥的兄弟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纠结这种事就属于眼皮子浅,在军阀界也会被鄙视。
孙悟空跟这些军阀的做派是一样的。当年花果山的猴子们欢呼说:“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好像大家真是一家一窝,大王是亲人,做 “齐天大圣”,自己也与有荣焉。要是猴子们真这么想,那就属于入戏太深。要是日后猴子们看到孙悟空和二郎神亲密交谈,就不满,就迷惑,那也属于入戏太深。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西游记》,都是一个道理。同一个故事,角色不同,拿到的本子就不同。要是拿错本子了,就会产生种种妄念,就像广东群众过年,乳猪跟着高兴,那就有点没眼色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