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游飞 陈丽霏数据里的“硬核”德阳●2024年德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65.4亿元、同比增长7.2%。2025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全国30%的火电机组、40%的水电机组、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60%的核电机组都由德阳制造,发电设备产量居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居全国第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2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150家●工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汇聚39个工业大类、占全国41个工业大类的95.1%,是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作为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四的城市,德阳如何在全省大局中肩负起更大责任?在打造中国装备科技城的发展道路上,有什么新打法?近日,记者专访了德阳市副市长王洪。打出蓄势赋能组合拳 记者:去年和今年一季度,德阳主要经济指标都比较亮眼,发展动能何在? 王洪: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打出蓄势赋能组合拳。首先是坚持项目为王,增强发展动能。近几年,德阳通过开展项目拉练,“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的理念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10次拉练,促进了140个项目开工、89个项目竣工投产、累计实现产值1260亿元。 其次是聚焦存量倍增,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实施存量倍增计划,与企业签订倍增协议,落实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去年“蓝鲸”倍增企业产值实现14.3%的增长。德阳市营商环境省级评价连续5年获得优秀等次。 最后是大抓招商引资,夯实发展后劲。设立深圳、苏州等30个驻外招商联络处,滚动开展“百商招百企”行动,联合银行、投资咨询机构开展金融招商、基金招商。近三年,德阳签约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0个,协议总投资近4000亿元。“四个坚持”推动产业转型 记者:让传统的优势产业持续保持活力这方面,德阳有哪些探索? 王洪:大的方向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具体而言,有“四个坚持”—— 坚持以“新”提质,挺起国之重器铁脊梁。锚定加快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全力提升战略科技力量。 坚持以“智”增效,激活德阳智造新引擎。深化与东方数科等服务商合作,加快推进“以点带链、以链促转、链网协同”,累计推动465户企业实施“智改数转”。 坚持以“改”促转,迈入绿色转型快车道。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累计淘汰293户企业落后产能,单位GDP能耗下降32.8%。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2024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7.5%,占规上工业比重24.5%。 坚持以“合”聚势,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实施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攻坚,推进成德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全市两年内48户新建入库企业贡献率达29.1%,有力带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中心 记者:中国装备科技城将会是一座怎样的城? 王洪: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德阳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的意见》,标志着德阳从“重装时代”迈向“科技城时代”。中国装备科技城以“一核六区六园”为空间布局,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中心和技术策源中心。以德阳大学科技园为研发核心载体,推动中国装备科技城到2027年成势见效,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省前三,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两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700家,新增国省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省级创新平台40家。 将充分发挥德阳工业体系完备、央企研发制造强的优势,在极限制造、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推动共建科创生态岛德阳卫星岛,科技赋能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在清洁能源装备、油气钻采装备等领域铸造一批拥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之重器”。与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形成“创新链互补、产业链协同、功能链错位”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