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跟着太阳走一年》\三耳秀才\宁波出社\2025年4月□李钊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轨迹密切相关,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以独特的韵律编织着华夏大地的农耕史诗,更是中国人古老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三耳秀才深耕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领域多年,先后出版了《中国年轮》《跟着节气小步走》等著作,《跟着太阳走一年》是他二十四节气研究的代表作,作者以二十四节气连接自身在寒来暑往的衣食住行、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中华民族对生命节律深刻洞察,用现代视角解读节气这一融入生活点滴、饱含诗意浪漫的文化符号,引人去探索镌刻在时光里的智慧密码。
人生如四季,无论是春天的苏醒和夏天的激情,还是秋天的成熟和寒冬的反思,各有不同的变幻和起伏,折射出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和可以改变的命运。立春是一个大节气,不仅标志着寒冬向暖春的变化,也仿佛预示着一种人生的转变。在作者的人生旅程中,曾有从中部小县城电影公司走出,奔赴武汉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再到沿海大城市工作的转变,这一切都源于不甘于命运安排的内心,趁着大地回春,沿着自己设定的“小目标”,一路奔向诗和远方,赢得人生的大欢喜。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常常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以及那些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作者回望清明回乡扫墓的过往时,谈到回乡为亲人扫墓,他念及84岁高龄的母亲叮嘱自己每到清明,“隔一年隔两年不能隔三年回来”的话语,内心涌起阵阵酸楚。如作者所说,我们每年都需要一个清明节,我们可以追思先人、延续从历史中漫步走出来的传统,也能好好思考自己的生命轨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价值。立冬作为冬季的初现,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败”的开始,而是“立”下了天地之美的另一个基调。当作者回到故乡与友人携手攀爬西大山时,他一路见到了歌声张扬中的青春气息,感受到了初入冬季的静谧之美,也领会到了肃杀寒风里的勃勃生机,进而明了寒暖激荡的季节里,万物从繁杂到简约变化过程中的天地之美。
二十四节气就像一部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教科书,从“立春”的万物复苏到“大寒”的冰封天地,每一个镌刻在时光里的节气,都蕴藏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二十四节气不是简单的时令标识,而是连接自然、历史、文化和个体生命的纽带,融入宏大而细腻的华夏文明画卷。我曾读过专家们对“立夏”的多种解读,却未曾想到作者会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夏”字入手,延伸至“夏”字进入中华文明基因图谱的历程,再回到节日“立夏”在历史长河里的演化变迁,勾画出华夏民族敬遵时令、渴望威武强大的宏大历史图景,赋予立夏这个节气以全新的生命力。在《秋分》一章中,作者普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冷知识”:秋分和中秋,从字面上来说,看似都有将秋季分割为两半的意味,但两者却是在“两股道上跑的车”,并不相同。秋分所分的是阴阳,所依的根据是太阳的位置,而中秋则是从阴历而来,以月亮为心,不能反映季节。在作者看来,中秋之所以以“秋”为名,不仅“有点历史的误会,还有模糊哲学之道、历史传说之妙”,这番解读颇有独到之处。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象征着一年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开始。作者似乎无法像解读小寒那般,细细追寻中国人在跟着太阳起落,在“法自然”之中寻觅中华之“道”的深层意味,也不再用对称和不对称的哲学思维,来剖析节气之源和生活万象。而是收拾心情,藏起笔锋,准备回老家过年,因为每当时光走到这一时节,“想回去的心思总是按时令‘发作’”,这是埋在中国人血脉里的节气密码。
如今,我们尽管不在如古人那般依赖节气来安排生活,然而,二十四节气里蕴藏的人生智慧依旧具有深远的影响,时刻在提醒我们敬畏自然、把握时机、珍惜拥有、未雨绸缪,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找到幸福与安宁,在新时代里续写华夏文明的华章,向着未来,一路繁花。
上一篇:鸿蒙电脑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