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茶馆的门被推开,籍薇面带微笑、身姿轻盈地走进来。玫红色外套衬得她雍容端庄,丝毫看不出已近古稀之年。虽已提前告知是文字采访,不需要拍摄,但她却丝毫没有怠慢,如演出般全妆出席,细微之处展现出一位艺术家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
她习惯性地带着保温杯润嗓,细致入微地讲解鼓曲的吐字行腔。描述唱段的时候,她直接清唱起来,右手随着声音律动,眼睛跟着鼓词传情。那种强大的感染力,似乎能穿透人的身体,引得脊背一阵酥麻,被她带入了故事里。
籍薇有一块跟随她52年的鼓板,紫檀板面,因与拇指长久的摩擦而被按出了一个深深的凹痕。她的右手食指有厚厚的茧子,那是长期捏合鼓键子留下的岁月印记。旧物仿佛打开了时光隧道,里面藏有籍薇半个世纪浸满梅花醇香的人生。
曲不离口板不离手
壮志凌云一鸣惊人
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段日子。早上6点半,天津市曲艺团的大院里响起“咦咦咦、啊啊啊”的声音。学员们从宿舍跑出来,气沉丹田,开始练声。8点,正课开始,院子里愈发热闹起来,学员们唱快板、说相声、弹琵琶,年轻的籍薇扎在墙角,敲鼓打板,念着“八百标兵奔北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她每日必做的功课。
“我从小喜欢唱歌。”电唱机和逢年过节的家庭聚会演唱,是籍薇的音乐启蒙。“小柳树是我栽,雨儿浇来太阳晒。”这是她上小学一年级登台时唱的第一首歌。“每次唱歌,老师走到我跟前,总是停下来,认真地听一听。”在第五十七中学读书时表演节目,她是女声独唱。1973年9月,天津市曲艺团招收学员,籍薇被顺利录取,拿到了艺术大门的“准入证”。
最初,籍薇师从京韵大鼓名家小岚云,学刘(宝全)派京韵大鼓,更得到了鼓曲大师骆玉笙的指教。因声乐基础好,她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1976年,市曲艺团抢救民族文化遗产,要挑选一位青年演员,继承和发扬梅花大鼓艺术。舞台形象、声音感觉、演唱灵气都符合基本要求的籍薇,接过了接力棒。
“白(云鹏)派京韵大鼓名家赵学义和她的丈夫韩宝利两位老师,为我进行唱腔设计和编曲,作词王允平老师以样板戏《海港》为基础,为我量身创作了梅花大鼓表演曲目《壮志凌云》。”籍薇回忆。
定好曲目后,等待她的是改变的阵痛。虽然梅花大鼓和京韵大鼓同属于板腔体,乐器相同,但鼓板拿法、鼓板技巧、打鼓的鼓点、演唱基调等却截然不同。“京韵大鼓是左手大拇指夹在鼓板的板隙里,打法是板一眼二眼三眼;梅花大鼓就换成了食指,打法是板一眼扬拍三眼。”籍薇说,不仅左手鼓板技巧改变,右手鼓点也需要重新适应。“京韵和梅花大鼓是不一样的鼓点,我要先背诵鼓曲,前奏、间奏、中间旋律,背好了,知道鼓点和重音了,这鼓才知道怎么打。”
她几乎着了魔。除了上课,无论行走还是坐卧,必须是曲不离口、板不离手。“骑自行车回家,我左手手指会敲击着车把,代替鼓板拍节,右手食指当作鼓键子敲着鼓点,嘴里还背着词儿。”一路高歌,恍然间走了神儿,“正唱得带劲儿呢,发现骑过家两个路口了,又再掉头回家。”到家坐在沙发上,还是停不下来,“左手横打鼓板,右手拿着鼓键子敲枕头。”甚至吃饭睡觉时,手里也拿着板,可能半夜做梦也会敲几下。
手法配合需要逐渐形成肌肉记忆,唱法也得改。“京韵大鼓阳刚,梅花大鼓妩媚。赵学义老师在课上唱一段,我学一段,老师听我的唱腔和气息给我做纠正,我再一字一句、一个腔一个气口儿地练。”三个多月后,籍薇的声音、气息、演唱、鼓板技巧已然全方位地改了过来。“韩宝利老师听我唱完说,我能唱出他作曲里面想要的感觉。”籍薇被认可了。
1976年9月,20岁的籍薇带着自己的第一段梅花大鼓作品《壮志凌云》登上了全国曲艺调演的舞台。声音落地,一鸣惊人。她的鼓曲人生也如作品的标题一样——壮志凌云。
技美双绝唱梅花
表演需有画面感
1981年秋天,天津大礼堂台下座无虚席,全国曲艺大赛(北方片)观摩演出拉开帷幕。身着一袭白丝绒圆领紧身晚礼装,烫着短发,搭配亮面白花耳饰的籍薇登上舞台,成为观众的视线焦点。她化身《二泉映月》故事中的琴妹,抬右手把头发捋到耳后,低头手指缠动发梢,跟随音乐抬头,缓缓唱起:“小小无锡景,太湖鱼米香,青山绿水好呀,好呀好风光……”随后一个变脸,人物跳成阿炳,声音由甜美转为阳刚:“我为她,弹奏琵琶来助兴,弹的是龙船斗春风……”长达20分钟的表演结束,全场掌声雷动。籍薇拿到了一等奖,这个奖项被她形容为“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得”。
能有这份自信,是因为她下了苦功夫。一本本唱词画满记号,成了“大花脸”:不能归鼻音的地方画一个鼻子,需要重音的地方就画一个实心三角形,需要颤音的地方画小圈,需要吸气、透气、闪板的地方,也都有不同的标记。她根据这些标记张嘴、缓气、扬拍……在没有录音机和手机的年代,这是她的“摩斯密码”。
练功房的雕花通体镜前,籍薇在鼓上蒙好双层毛巾,鼓板板面裹好手绢,反复练动作、表情。她坚信作品一定是“一遍拆洗一遍新”。她说:“演唱不能是白开水,每个字出去是有意识、有感情的,节奏轻重、吐字、拿捏气息、头腔共鸣、气声、混声、美声,都需要巧妙运用。”
技巧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籍薇开始为作品赋情。“我既是说书人,也是剧中人,鼓曲是说着唱、唱着说有机结合的表演。要分清人物,根据唱词区分演唱方法,根据人物的声腔去处理演唱技巧,用声音塑造人物,以情带声。”她说,在表演时,自己脑海里出现的不是唱词,而是画面。
创作表演《睡美人》也是如此。《二泉映月》的词作者石世昌为《睡美人》作了梅花大鼓鼓词,拿到作品后,一组镜头画面在籍薇脑海里铺陈开来:“就像一幅油画,黄昏夕阳缓缓落下。”在这画面中,籍薇化身故事的主角,唱出了“秋风飒飒入黄昏,红叶飘飘夕阳沉”的悠然韵味。
传统还在被打破。籍薇和伴奏琴师一起创作,贝多芬的钢琴小品《致爱丽丝》被融进梅花大鼓的间奏,背景音乐又加入了舒曼的《梦幻曲》,进一步加强氛围感。三弦、四胡、琵琶、扬琴与大提琴、电子钢琴和鸣,这段作品被评价为“赋予梅花鼓曲艺术以春天般的活力”。
创新与创作,让籍薇再获1990年全国鼓曲大赛一等奖,加上1986年获一等奖的《吉他魂》,她成为全国鼓曲界唯一“三连冠”的演员,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了不起的籍薇”“技美双绝唱梅花”“梅花仙子”等美誉纷至沓来。
用籍薇的话说,她的艺术道路是“在各位名师呵护下直线上升”的。这是她的辉煌十年,也是她的艰难十年。女儿珊珊年幼,她既要演出又要照顾孩子。冬天演出回来,骑自行车去幼儿园接女儿,要骑40分钟才能到家。有时女儿坐在车后的小椅子上不老实,小脚乱踢,籍薇就只能下车推着走。女儿日渐长大,妈妈的自行车也骑坏了好几辆。
掌声背后,籍薇内心的想法是:“过去了,接着下一个。”《新版黛玉葬花》《悠悠报国情》《黛玉悲秋》《峡江图》《别母进藏》……一柜子的奖杯代表着荣誉,而在籍薇的脑海里,永远只想如何唱好眼前的这段鼓曲。
尽心尽力授课
传承传统艺术
坐在动车上,69岁的籍薇从包里拿出茶叶蛋、西红柿、烧饼,这是她当天的第一顿饭。每周她都会往返京津两地,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的孩子们授课。
说到讲课,要追溯到2004年,她成为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客座教授。一线演出伴随一线教学,贯穿了籍薇从艺的后二十年。随着梅花大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籍薇也被评为梅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曲艺团的梅花大鼓演员何丹,可以说得到了恩师籍薇的真传。师徒交往中,有一件事令她记忆犹新:“有一年我们团里排章回鼓书《古城暗战》,其中《寻访那太太》是新作品。时间紧、任务重,我按照曲谱演唱,练到最好,录下音来,但总觉得和师父的演唱有差距,把录音发给师父请教。”
当天籍薇一直在开会,直到晚上11点多,终于有时间回复何丹了,她发去一段段语音,指导何丹吐字行腔。何丹一边听,一边在唱词上做标注。有的唱腔比较特殊,籍薇就要求何丹一句一句地唱,为她的每个字、每个腔做矫正,讲了足足一个半小时。直到讲完最后一句词的唱法,籍薇才缓缓开口说:“腿麻了。”何丹“惊掉下巴”,再问才知,因为房间里信号不好,师父在门外站了一个半小时!
如今何丹已经成熟,举办过个人专场,但她还会常常和师父撒娇:“您给我指导,我就踏实,有师父最幸福。”
给大学生讲课,籍薇有很多办法。在天津音乐学院教书时,她教女生唱《黛玉葬花》《十字西厢》,教男生唱《丑末寅初》和《长征》。唱到“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句时,一个男生不会颤音,便用手捶胸脯。籍薇告诉他,邓丽君的流行唱法也有颤音,可以试试,找找感觉。
学《黛玉葬花》,唱到“侬今葬花人笑痴”的“花”字时,要转很多音,怎么才能唱出那份眷恋之情?籍薇直接拿《I Believe》(我相信)这首歌举例,教学生运用喉颚震动的擞音。韩红的《青藏高原》也被她融入了鼓曲教学中,学生们都觉得这课上得有意思,把传统文化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年轻人更容易明白、接受。学期结束,籍薇跟学生们告别,几个女生把她围住:“老师,我想亲您一口,我们都太爱您了。”
籍薇还把梅花大鼓带进了幼儿园。“我想培养小观众、寻找小演员。有才气的孩子是三岁看大的,梅花大鼓需要年轻人去认识和喜欢,有了年轻人的喜爱,才有传承。”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籍薇的教导下已经能唱几句《十字西厢》了。
“有个混血儿小朋友,要回法国上学,他说,我爱籍奶奶,我喜欢梅花大鼓,我也喜欢曲艺。”籍薇翻出自己的名片递给他,“等你长大了,要是还喜欢唱曲艺,奶奶还教你!”
这是籍薇的人生愿景:“等我到了80岁、90岁的时候,一帮徒弟在眼前,我跟他们同台演唱,就像站在梅花丛中笑。”她拿着和幼儿园孩子们一起登台演唱梅花大鼓的照片反复地看,脸上笑意满盈。孩子们依偎在她身旁,这是她“唯愿梅花丛中笑”的现实归处。
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奶声奶气地跟着籍薇念起“八百标兵奔北坡”,时间仿佛又回到52年前的天津市曲艺团大院。那一刻,一个美好的念头浮现在籍薇的脑海——梅花大鼓的传承,不再只有她自己一人。
籍薇访谈
唱出作品灵魂
拨动观众心弦
问:您提到您的从艺生涯是“直线上升”,为什么这么说?
籍薇:我是一个幸运儿,是在天津市曲艺团领导和各位大师的呵护下长大的。小岚云(钟俊峰)、小彩舞(骆玉笙)、赵学义、韩宝利、花小宝、花五宝、小映霞(张秀颖)、赵玉明、王毓宝……各位大师对我指导、关心、帮助、扶持,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我的曲艺道路没有走过弯路,这跟老师们的关心分不开。我记得骆玉笙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都敲我们的宿舍窗户,喊我们起床去练声;小岚云老师教演唱;赵学义、韩宝利两位老师是我的梅花大鼓开蒙老师;后来我又拜师花五宝老师。他们照亮了我的艺术道路。
问:您的演唱声声入情,怎么才能把梅花大鼓唱到这个程度?
籍薇:我经常随时随地研究如何唱好梅花大鼓。有时候在镜子前,往脸上抹着面霜,忽然就想到作品。《宝玉探病》这段,林黛玉和贾宝玉见面,林黛玉怎么表现喜欢又假装不在意的感觉,是不是应该瞪贾宝玉一眼?手上的动作怎么使?我就照着镜子自己设计。女儿推开门,发现我脸上还点着四个面霜的点儿。这种好玩儿的事常在我家发生。每一次演唱,就有每一次的提高,用声音、形体,用内心去唱,才能唱出作品的灵魂。演唱要有感染力,要能拨动观众心里的那根弦,这是一个好演员应该做到的。
问:在当下,您认为应该怎样传播梅花大鼓艺术?
籍薇:我是一个不拘泥传统的人,一直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唱三峡题材的《峡江图》时,我感觉这段作品气势磅礴,就邀请作曲家张今声帮我编配交响乐,这样才能唱出作品里面的恢宏感。到了舞台,配上干冰和摇臂,船在江上航行的气势就出来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年三十,我看着电视里和人群逆向而行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感动,忍不住哽咽。我请老师帮我做好伴奏,拉着女儿在狭窄、拢音的卫生间里,女儿一手举着手机放伴奏录音,一手拿着另一个手机录音,用了一整晚,录完了作品《携手克时艰》。我常想,等到改革开放50周年的时候,我要拿出什么样的新作品?我在准备新作品,业余时间也会学习不同的曲艺形式,我觉得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是我未来创作的灵感源泉。
问:传承梅花大鼓的过程中,有没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籍薇:鼓曲这一行,一定要言传身教。我说过,我们一定要做好“活态保护”,艺术家们健在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形似不如神似,现场教学非常重要,他为什么这么唱,他是用什么位置去唱的?都需要记下来。我们不能等老艺术家不在了,去看他们的录像、开研讨会。我会继续把梅花大鼓带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只要年轻人愿意学,我就一直教。
问:对您来说,梅花大鼓意味着什么?
籍薇:梅花大鼓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伴随着我成长,融入我的血液、融入我的生活,真是半辈子这么过来的。我跟人聊天时,无论聊什么,三句话离不开本行,总能回到梅花大鼓。
上一篇:把对味的文化服务送到咱身边
下一篇:立体化通关赋能邮轮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