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简洁 通讯员张亚峰 成于庆)“真想不到,这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在两年前竟是一座重逾万吨、‘海拔’5米高的垃圾山!”2025年4月,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下称“北京四分院”)联合通州区政府,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的一家果园举行“检地共建公益诉讼示范林”揭牌仪式,参加揭牌仪式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秦红岭一边望着眼前的树林,一边高兴地向记者表示:“现在‘山’被搬走了,树被种上了,土地重新活过来了!”
2021年,田某等人为敛财,与果园现场管理人互相勾结,将该果园用于非法收储建筑垃圾。案发后,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田某等人被法院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然而,田某等人没有修复能力,涉案66亩果园的上万吨垃圾一直未得到清理。
为破解跨区划违法倾倒建筑垃圾、倾倒人发现难、环境修复只能靠政府买单等难题,北京四分院依法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500余辆曾向该地倾倒建筑垃圾的车辆。
“我们借助大数据模型筛选分析出涉嫌倾倒垃圾的车辆、计算出倾倒的趟次及总量,通过约谈涉案公司、开展司法鉴定等工作,查明事实、评估损害、厘清责任,依法对倾倒建筑垃圾的违法行为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追究他们的赔偿责任。”承办检察官张纳介绍。
2024年,该院在属地政府、行政机关的支持下,督促曾在果园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的违法行为人主动承担环境修复责任,组织消纳清运建筑垃圾近1.5万吨,并按农用地标准在涉案66亩地块上重新覆土种树,修复了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弘扬法治精神,2025年4月16日,在修复后的地块上,北京四分院联合通州区政府建立起“检地共建公益诉讼示范林”。当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北京市三级检察机关、相关行政机关代表和市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等共同见证公益诉讼示范林揭牌,并在林间种下一棵棵充满希望的树苗。
秦红岭代表感慨道:“检察机关主动担当作为,以数字检察思维破局,积极凝聚多方力量,不仅关注高质效办案,还切实保障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办案效果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