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量,打造坞坵品牌产品矩阵
近年来,常熟市古里镇党委坚持区域化党建思维,聚焦组织全域建强、产业全域协同、治理全域联动、环境全域优化、服务全域配套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因地制宜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集中连片示范带建设。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鼓励牵头村坞坵村先行先试,带动4个成员村围绕精品农业开展资源共享、产业共促,做大做强稻米产业链和价值链,携手共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田增值、农民增收的共同富裕“稻”路,探索出一条示范带动、成员推动、协同发展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模式。
主要做法
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大关键词,从强组织、提质量、聚资源三个方向发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
强组织,优化共建格局和整体面貌。成立示范带功能型党委,建立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累计协调解决需要协助推进的事项10余项。以坞坵村党群创业园为载体,推动坞坵米业合作社、一禾农业等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稻米产业综合体,推动“两委”干部、种植大户互学互鉴互促,形成“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企业收益、集体得益、农民获益的多方共赢。加强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统一开展路网、河道的整治提升,针对示范带内毗邻区域,采取统一招标、村民协管、联合巡查等方式,消除卫生死角和治理盲区。
提质量,优化农田基础和产品形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契机,通过平整地块、新建泵站、延长生态沟渠、小块耕地化零为整等方式,全面提升示范带内整体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跨区域扩面种植,立足“坞坵大米”种质资源,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课堂,通过传授经验、结对带教,实现全链条精细化管理。通过种质输送,在联泾村、芙蓉村等毗邻村推广种植“坞坵大米”,试点推行包产种植、大米代加工等运营模式。联合打造品牌矩阵,与李市村王阿金糕团店、双港村徐裕泰糕店合作,共同研发米糕、米团等大米主题衍生产品,特色产品成功推介至海棠铺子直播平台、上架吴庄村“海棠铺子”积分兑换超市。
聚资源,优化人才培育和农业服务。与苏州市“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苏州农科院、扬州大学农学院等5家科研单位在乡村共建、产教共育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大职业农民培养和创新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专家授课8次、现场推广活动9次。开展“水稻的一生”主题宣讲,邀请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经营主体带头人、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现身说法,传授精湛技艺、讲述成长故事、诠释工匠精神。由农业、经发等职能部门组建帮办团,建立常态化联系交流机制,为职业农民、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汇总、解答、落实相关措施福利等,累计开展生产技术宣传、指导服务工作9次。
工作成效
推动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以坞坵村为主体,带动联泾、康博等村,在毗邻区域统一新建设高标准农田810亩。统一规划红豆山庄、琴东村、双港村休闲旅游线路,将红豆山庄和铁琴铜剑楼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导入琴东村,打造集观赏、采摘、销售于一体的果蔬园,一期完成种植30亩。通过农田统一规划、项目抱团发展、产业延伸覆盖等方式,推动示范带各村共同发展。
推动农村风貌整体提升。通过打破行政村域界线,串联示范带成员村形成一体观光线路,推动坞坵党群创业园、李市渔业产业园等示范带沿线环境得到整治改善。串联坞坵村、联泾村、李市村3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庄,打造形成“书香古里 田跃锦鲤”特色康居示范区,构建起生产生活、村庄田园、农业农村相融合的乡村建设示范样本。
推动农村队伍持续建强。通过示范带成员村间干部轮岗交流,推动村书记、村干部队伍能力提升,持续激发班子活力。以院校共建、产教共育等人才培养模式为驱动,覆盖培训示范带成员村职业农民500余人次,有力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农村工作队伍。
徐峰 (作者系常熟市古里镇党委书记)
上一篇:女子手卡压面机
消防员紧急救援
下一篇:苏银金租,向实向新向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