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企业观察网
数字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在重塑金融业务模式的底层逻辑。去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明确到2027年底建成与数字经济适配的金融体系,为数字金融的发展锚定了清晰方向。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渗透的当下,金融科技企业正站在“效率革命”与“风险防控”的交汇点——既要以AI、大数据等技术突破重构获客、风控、客服等核心流程,又需在数据安全法规与隐私保护需求下构建合规体系。如何以技术创新打破服务边界,同时以安全治理筑牢发展根基已成为各金融科技企业思考的关键问题。这场关于数字金融的行业大考,既是金融科技企业突破传统路径的“转型之战”,更是重塑金融服务格局的“生态之变”。
技术赋能:重构金融服务新范式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数字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底座,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形成支撑,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中之重。”数字金融正推动金融体系向高效化、普惠化、智能化跃迁,为数字经济落地持续提供多元场景支持。
以奇富科技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正通过智能体技术重塑金融服务全流程:在智能获客领域,营销助手智能体运用多模态识别技术解析客户需求,结合AIGC生成74%的图片素材与27%的视频素材,客户触达效率提升25.1%;智能风控层面,小微图谱智能体精准洞察小微用户,自主决策并按需检索知识图谱中的信息知识,为用户定制端到端服务方案;智能客服场景中,数字员工“小奇”全链路协助用户实现贷款全流程智能化服务,用户服务效率提升300%;智能决策领域,ChatBI融合deepseek-R1与React推理架构后,在用户需求识别准确率上实现突破性进展……这些创新模式正重塑金融服务的“生产关系”,推动金融机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同步拓展普惠触达边界、提升风控前瞻性。
数禾科技则以AI、大数据为基构建无抵押信贷风控模型,改善小微企业与个人用户的融资体验。该创新模式可通过AI与大数据构建无抵押信贷风控模型,挖掘传统征信盲区的“信用闪光点”,为支持在无抵押借贷场景中的风控决策,从而提高用户资金使用效率。用户仅凭手机即可完成线上全流程申请,无需线下操作,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一创新不仅延伸了金融服务的触达半径,更能加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截至目前,旗下还呗APP已为百万小微企业主提供超600亿资金支持,覆盖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和制造业等行业。
从技术应用到场景创新,金融科技企业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破传统数据与流程壁垒,推动金融服务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升级,构建起“技术-场景-生态”的立体化发展范式。
安全合规:筑牢数字金融发展基石
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安全合规的坚实保障。原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及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延礼指出,数字金融在赋能数字经济的同时,需兼顾效率提升与安全稳定。这也揭示了安全合规在数字金融生态中的核心地位——既是创新发展的前提,也是行业健康运行的底线。
奇富科技以三维防护体系守护数据安全底线。其构建的“合规管理+智能技术+生态协同”三维防护体系,实现了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治理。合规层面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层面,通过QFAC、Nova云盾平台等核心系统,构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的立体化防护网络。数据显示,其2024年累计识别仿冒信息1384万条,输出反诈预警2140万次,止损金额达2.59亿元,展现出对新型网络安全威胁的高效防御能力。同时,创新性地建立了全方位多模态的安全治理模型,实现了“预警—拦截—反馈”一体化安全防御机制,并通过自研能力,构建了安全培训中心、合规审查中心等平台,保障个人信息及数据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安全。
数禾科技以三重标准化技术架构实现安全能力升级。首先,其以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为框架,构建覆盖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其次,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分类分级引擎可突破传统正则表达式限制,通过千余条金融术语特征库与动态语义解析技术,实现敏感字段的精准识别;最后,数据血缘管理系统借助分布式日志技术追踪全链路数据流转,智能告警系统则以毫秒级响应定位异常,确保数据在安全域内闭环流通。这种“标准化框架+智能化工具”的组合,既满足了监管合规要求,又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数据安全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为金融科技企业平衡创新速度与风险防控提供了“技术+制度”的双轮驱动样本。
数字金融的未来发展,必将在创新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中稳步前行。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的深入实施,金融科技企业正将合规要求转化为技术优势,在筑牢风险防线的同时,持续释放数字金融的服务潜能,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健可靠的技术支撑。
生态协同:构建数字金融发展新范式
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本质是技术、场景、生态的协同进化。当技术创新突破单一企业边界,金融科技企业正通过政企研协同创新、产融深度联动,开拓“技术赋能产业、生态反哺创新”的共生路径。
政企研协同机制正成为构建数字金融新生态的核心驱动力。以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与奇富科技的合作为例,该联盟以“开放交流、前沿展示、合作共赢、生态创新”为宗旨,搭建政策方、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话平台,奇富科技则将大模型技术融入联盟创新监管实验室,通过政策反馈优化技术路径,进一步形成了“监管创新—技术落地—场景验证”的闭环。此外,近年来聚焦数字金融的高端专题会议增多,为数字金融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注入多元智慧,推动行业在交流互鉴中不断迈向新高度。如今年4月举行的“2025 数字金融安全创新与实践大赛”中,18家头部机构携25个标杆案例聚焦数字金融安全前沿领域,从联盟合作到行业赛事,以“监管包容创新、企业贡献技术、行业共享成果”的生态机制,推动数字金融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进化”。
数字金融的终极竞争力,在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金融科技企业的升级,同时依托复合型人才体系的持续建设。金融科技企业正从“提供单一技术工具”的供应商角色,向“重构金融机构生产力”的产业赋能者升级——通过智能体技术打造“金融机构数字幕僚”,将数据要素转化为激活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当金融科技不再局限于优化单一业务流程,而是以数据驱动重构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协作模式,方能实现“金融血液”与产业肌理的深度渗透。在此过程中,复合型人才成为生态协同的核心动能。以奇富科技为例,其通过制度化建设与价值观引领双轨并行构建人才体系:一方面,制定《员工手册》《社会招聘流程规范》等标准化制度,将合规要求与技术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以“自我驱动、能拿结果、皮实、正能量、心态开放”的人才观为导向,积极落地相关政策吸引及留聘人才,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形成“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的协同进化,为生态协同提供持续动能。
在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数字金融助力全球经贸发展”分论坛上,商务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唐文弘表示,面向未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从贸易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的战略全局来谋划推动商务领域金融工作,协同推进商务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从宏观层面看,数字金融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成为链接产业生态、赋能全球经贸的关键枢纽。
当前,数字金融已经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金融科技企业需把握前沿技术发展浪潮中带来的机遇,以更开放的生态思维,在技术创新中坚守合规底线,在场景深耕中践行普惠使命,将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实现数字金融与全球经贸的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