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光明日报通讯员 肖雄
近日,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的万亩薏仁米基地里,无人机正在作业。
当地做好土特产文章,小小的薏仁米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兴仁市成为占全球七成市场份额的“中国薏仁之乡”。“没想到,这小杂粮里有大文章哩!”当地群众颇为自豪。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正全力打造‘中国薏仁硅谷’。”站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场,薏仁米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显贵吐露出发展的雄心:投资2.3亿元的薏仁米国际交易中心即将封顶,智慧仓储系统实时监测12万吨仓储量,数字化烘干中心日处理能力突破500吨。这座高原小城,已握紧全球薏仁产业定价权。
云贵高原馈赠给兴仁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年均288天无霜期、富含矿物质的红壤,孕育出支链淀粉含量冠绝全国的“黄金珠”。通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当地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专属育种基地,良种覆盖率超98%,让“兴仁薏仁”这张地理标志名片越发闪亮。
记者来到巴铃镇大普村,田间课堂正在教学,村支书欧荣汉带着村民正在学习种植技术。“‘千万工程’经验告诉我们,产业兴旺要靠组织化经营。”欧荣汉说。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该村订单农业覆盖率达100%,户均增收突破8000元。种植大户李成义望着田野说:“现在种的是‘放心米’,订单直接连到粤港澳的餐桌。”
随着薏仁米的产量攀升,产业链日渐清晰:种质研发、物流加工、包装设计、电商销售,一连串的企业在兴仁“冒”了出来。在贵州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车间里,薏仁精油生产线高速运转,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实验室灯火通明。“我们开发出68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了300%。”总经理夏召和展示着新研发的薏仁肽产品,这套投资1.2亿元的生产线,让薏仁实现价值最大化。
“赶上了‘粤黔协作’这班高速列车,我们的薏仁米不仅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全国,还走向了全世界!”兴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家义指着实时交易大屏向记者介绍。只见一笔笔来自日韩和东南亚的订单信息闪烁跳动,成交量的柱状线节节拔高。
李家义介绍,当地还抓住“大湾区菜篮子”机遇,在惠州市设立的薏仁米展销中心,每天发出3000单“薏仁丝苗米”组合装,“圳品”认证让产品提升溢价25%。如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步扩大,销售量不断增长。
种业安全关系着产业根基,在粤港澳大湾区(兴仁)种源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正在攻关第四代高抗病品种。“我们要把‘农业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技术负责人高永林介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品种亩产突破400公斤,带动21万亩种植基地全面升级。
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走上世界餐桌”,兴仁薏仁米产业的跃升之路,正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今,这条“黄金产业链”串起4.2万农户,带动县域GDP增长贡献率达18%,绘就了“一县一业”的富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