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顾亦来
时维五月,赶在毕业季前,让无数人翘首以盼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报告新鲜出炉。嘉兴人才生态以排名第24位再登榜单。
而在4月发布的《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2024排名》中,嘉兴跻身全国新质人才创新版图30强。这是“新质人才”以城市之名的首次较量。30强中,省内仅有杭州、宁波、嘉兴在列。
百舸争流的时代,城市的发展正由“人口红利”向“人心红利”转变。所谓“人心红利”,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数据里,又被雕琢在城市的细节中,更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嘉兴靠什么脱颖而出?拿什么征服人心?又该如何让人才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破界生长:
“隐形冠军”的发展密钥
入围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榜单,嘉兴堪称一匹“黑马”。该榜单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评估城市对“定义未来”人才的集聚力。
嘉兴何以与杭甬并肩?答案藏在“产业—高校—平台”的三角闭环中。
2022年,浙江大学与嘉兴市、嘉善县政府合作共建了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3年来,该创新中心已初步构建起“高层次人才引领、中坚力量支撑、青年人才蓄力”的人才格局,汇聚各类人才900多人,取得了“建成国内首条具有数字孪生功能的柔性智能食品中试生产线”“研发出国内首例带水带压小管径清洗机器人”等标志性成果近20项。
“我们建立了‘以研引产、以产养研’的双循环模式。”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范骁辉表示。在这一模式下,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项目,产业收益又反哺科技研发,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在地方政府等出资方财政支持的“窗口期”内,该创新中心抢抓高质量成果产出,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上,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相关产业,推动研发与产业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
“人往高处走,人随产业走”,是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和基本规律。作为全省唯一地级市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嘉兴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优化“存量”,从“量大”转向“质强”。
截至2024年,连续夺得“浙江制造天工鼎”“科技创新鼎”的嘉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位居全国第19、地级市第5;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77.43%,位居全省第1;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为274.86,位居全省第2,指数值增幅位居全省第1;全社会R&D经费投入251.4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56%,分别位居全省第3和第2。南湖实验室挂牌全国重点实验室,乌镇实验室创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新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累计13家,数量位居全省第3。
专业氛围就如“源头活水”,让越来越多关键领域的人才在嘉兴破界生长。
“礼遇”加码:
人才政策的精雕细琢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泥土,长不出花木。”土壤之于花木,正如环境之于人才。
嘉兴在投资人才方面坚持长期主义,“认准一件事”“深挖一口井”“走好每一步”。
今天,嘉兴迎来第八个“人才日”。自2018年以来,以城市的名义和专属节日的方式,嘉兴每年向人才致以最高礼遇,发布动态优化的政策服务。仔细梳理发现,嘉兴的人才政策将针对性和精准性一以贯之。比如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吸引“沪苏浙皖”29个城市加盟,专业技术人才57项职业资格、27个职务系列许可等实现“一地认定、三地互认”。
又如2024年,既发布了面上的《关于深化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又创新重点用人平台授权自评、创业人才快评快引、“全时人才”认定机制等“小切口”专项政策,“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出彩”。
围绕高层次人才项目起步、成长、壮大3个阶段,嘉兴不断探索完善科创人才金融支持举措,发挥产业基金“以投带引”作用,吸引更多资本向人才创业创新关键领域集聚。
在乌镇实验室,有一个以才引才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乌镇实验室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江建勇的大力推荐下,他的本科同学王晓波博士选择加盟,在乌镇实验室超材料中心从事微波超材料的研究工作。
“做商业计划书、跑场地、谈投融资,这些都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庆幸的是,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在资金和机制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使得我们走向产业化的道路更加顺畅。”江建勇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经历,也打动感染了王晓波。
“城市礼遇”的演变,折射出嘉兴人才工作的深层逻辑: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下”“长得好”。
近6年来,嘉兴年新增人才数量保持“10万+”,全市人才资源总量持续攀升。去年,全市新引育省“鲲鹏行动”专家3名,上市人才企业数量突破11家,新增就业青年大学生10万人、技能人才6.51万人、高技能人才3.32万人。
揽心入怀:
人才生态的激流勇进
引才之要在于揽心入怀。
虽然和一线城市存在差距,但嘉兴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底蕴深厚、节奏适中、成本不高、舒适感强。这里没有“北上广深”的拥挤,却有着同样的梦想浓度。
“早上7点上班,晚上9点回家,为什么一个人会待在一个地方那么久?”马来西亚籍华人蔡庆鑫说:“就是喜欢这里,这里工作有氛围、生活有活力。”
2021年,蔡庆鑫来到嘉兴创办了浙江庆鑫科技有限公司。这几年,他不仅拿到了中国永久居留证,还和家人一起在此定居。“虽然这里不是大城市,但交通便利,各类人才政策也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他说,“嘉兴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很容易找到归属感。”
政策让人走进来,环境让人留下来。近来频频因城市引力“刷足存在感”的嘉兴,打造了“禾你在一起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品牌。
小到购物打折、公交免费、文献检索,大到证照联办、贷款提额、房票申领……聚焦人才的“大事小情”、所需所盼,嘉兴的人才服务体系涵盖了吃、住、行、医、游、娱、购等系列优厚政策,让人才在嘉兴“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品质、内心有归属”。
“这里最打动我的就是重视人才,这也让我更加专注于创新,与城市一起奔赴更好的未来。”海归博士张茂华的眼神里充满笃定。
蹚过时间的河,我们得以从今天嘉兴的铿锵步伐中窥见未来的模样。
这里既容得下“大江大河”的抱负,也装得下“小桥流水”的惬意。
上一篇:张云明夏文勇赵厚麟高世文出席
下一篇:关于优化儿童游乐设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