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上海博物馆东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小观众——上海市第四聋校师生代表,这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新体验”活动上,非遗传承人配合手语老师为孩子们解锁“古籍修复”“中式家具修复”等非遗体验。上博以非遗为纽带,分层分众关怀不同人群需求,书写博物馆未来新篇章。
上博专家给孩子们观赏拓片,手语老师同步传译
在本次活动中,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区首次对观众开放,邀请特殊的听障学生进入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上海博物馆非遗传承人、上博文保科技中心工艺组负责人马如高老师准备了一系列中国传统家具样品和榫卯构件。“这是抱肩榫、这是棕角榫,那些是楔钉榫、走马销、燕尾榫、夹头榫、插肩榫……”他耐心地拿起一块块构件,鼓励孩子们上手触摸和拆解。遇到他们无法理解的生僻字,上博工作人员会贴心地在白板上写下“字幕”。
上博文保科技中心工艺组负责人马如高讲解榫卯结构
上海市第四聋校与上博非遗的缘分始于2021年。四年来,从“古籍修复非遗体验”走进校园,到“乐游上博”研学活动,再到参观“实证中国”特展,四聋学生围绕古籍装帧等非遗技艺展开了深度体验。他们亲手制作古书,亲历雕版印刷,感受着非遗技艺的魅力,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校长章苏妮说,“学生十分幸运,能在上博东馆开启他们又一次的非遗技艺体验之旅。”学生戴思宇表达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以及本次活动的期待,她代表参观学生写了一幅字“上博非遗暖人心”,用手语向上海博物馆代表说谢谢,同时也收到了上海博物馆回赠的文创礼品。
上博文保科技中心古陶瓷修复人员岑岭的博物馆从业经历鼓舞着听障孩子们
在展示与体验环节中,师生代表进入上博东馆四楼的文保修复馆、创意工坊,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近距离观看技艺工具,用双手触摸非遗作品,感受历史的温度;前往古代文明探索宫,体验了青铜器修复、古陶瓷修复、田园考古等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耐心和热情跨越了听力障碍,孩子们在参观中时常用手语提问。其中上博文保科技中心古陶瓷修复人员岑岭,是本次接待组中特殊一员,和孩子们一样,他同样患有听力障碍,但是凭借对文物保护的热爱,考入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毕业后入职上博。凭借专业知识和巧手,为文物保护修复作了贡献,他的从业经历鼓舞着来自聋校的孩子们。
上博工作人员需要用夸张的口型来为听障孩子们进行讲解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河表示,上海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新定位、新功能,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本次活动回应今年国际博物馆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以连接社区、促进包容彰显上博新时代历史新使命。
原标题:《世界博物馆日,听障小观众“上博非遗新体验”》
栏目编辑:华心怡 图片来源:摄影王凯
来源:作者: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