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天科院”)作为国内水运工程领域科研与技术开发的领军者,近几年不断从绿色转型、智慧赋能及港产城融合等维度为航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在第三届(2025)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国际航运展”)即将开幕之际,天科院从全链条绿色转型体系、智慧港口技术突破、港产城融合实践等方面介绍了该院发展成果。
聚焦"双碳"目标:构建全链条绿色转型体系
天科院院长戴明新介绍,近年来天科院围绕绿色环保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港口生态环境治理、清洁能源开发和综合能源智慧管控等关键技术,形成覆盖港口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解决方案,相关成果成功支撑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建设,助力打造全国首个五星级绿色港区,并推动完成国内首个传统集装箱码头五星绿色认证。
围绕港口“双碳”目标并针对港口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天科院提出三项政策建议:加强港口碳核算的关键技术研究,统一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加强全链条港口绿色技术创新研发,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推进近零碳港口建设,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
近年来,我国港口正逐步从“大港”到“强港”“数字港”和“绿港”的转变,彰显了我国港口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各大港口要更多的从算“经济账”向精打细算“生态账”转变。
聚焦智慧港口:“人工智能+科学数据”为发展赋能
天科院近年来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如水沙数学模型探析港口与航道泥沙淤积演变规律,突破航道骤淤引起的进出港难题瓶颈;港口设施设备健康监测与智能运维技术打造“码头医生”“港口医生”,支撑港口韧性提升;危货船港综合运输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保障水路能源运输,港口危货安全智控技术有效支撑港口本质安全。
未来,天科院将紧密围绕行业发展所需,加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港口的融合创新,推动港口群航道全要素智能化,实现长航路、夜航、雾航以及双向通航等复杂环境下大型重点船舶抵港“零待时”,提升港口通航组织效率;加强智慧罐区风险防控技术及装备研发、AI智能辅助危货监管技术研究,形成智慧安全管控全链条技术体系;加快“国家水运科学大数据中心”建设,建设高质量科学数据集,深挖数据价值,打造公益普惠的专题数据服务,推动“人工智能+科学数据”赋能港口发展。
聚焦港产城融合:带动和提升产业计量布局
自2022年3月天科院获批筹建天津市和交通运输部首个国家水运监测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以来,天科院积极建设资源、技术、成果、人才共享平台,推动成立国家水运监测装备产业计量测试联盟,集聚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装备研发企业等80余家,打造形成水下机器人、无人船等智能装备的100余项计量测试能力,有效促进水运计量全链条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助推天津海洋装备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国际航运展前瞻:推动全球航运体系升级
戴明新说,天科院即将参展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将携手国际航运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及海事组织,共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圈,紧密围绕智能航行系统迭代升级、全球海运供应链安全、智慧零碳码头建设、“人工智能+航运”等热点问题,通过技术标准共研、应用场景共创、产业价值共享,推动形成跨国合作范式,也将持续举办发展中国家港口航道建设技术援外培训,合力推动全球航运体系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前进。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