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0期,总第933期),原题为《你好,企业家丨杨龙昇:智能眼镜将是下一代“手机”》。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特约撰稿刘依林 编辑金明大
智能眼镜或将有望在“两年内取代平板,5年内取代手机”。
用户在佩戴INMO AIR3时,能看到在三维空间里可自由运动、可悬停的空间屏幕,营造更沉浸式的体验你敢相信吗,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扔掉手机,出门只需要佩戴一副眼镜,就能打车、点咖啡、查信息,甚至还能交朋友。
总部位于成都的影目科技创始人、“90后”杨龙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智能眼镜或将有望在“两年内取代平板,5年内取代手机”,成为人类连接数字世界的下一个超级入口。
影目,即“眼前的荧幕”,消费者可以透过这块屏,丝滑步入一个现实与虚拟自由交互的新世界。
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一名记者发视频说,作为外语“菜鸟”的自己,带来了一件“秘密武器”,解决了外语不好也能采访老外的难题。
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影目科技2024年11月推出的AR智能翻译眼镜INMO GO2——这副看上去似乎平平无奇的黑色眼镜,能够通过语音识别,自动将多国语言翻译成中文并实时呈现在佩戴者眼前的镜片上,一举实现与外国人的“沟通自由”。
2025年是AR智能眼镜的爆发之年,也被称为“百镜大战”之年。包括苹果、谷歌、脸书在内的国际科技巨头加速入局,中国各大城市也在“加仓”这条新质生产力赛道。
四川影目科技与深圳雷鸟创新、杭州灵伴科技(Rokid)、上海XREAL一起,并称为中国AR眼镜“四小龙”。影目科技也是目前全球仅有的3家能实现“一体式+空间显示”的智能眼镜企业之一,INMO GO2也是国内首款实现量产的轻量级智能眼镜。
杨龙昇认为,长远来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消费电子供应链,再加上庞大的市场需求、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中国企业的优势可能更为突出”。
作为成都市“AI+AR产业生态链”的链主企业,影目科技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通过整合全球最顶尖的技术、内容和渠道资源,助力成都成为全球AI+AR领域的创新高地。
取代手机
来自东北的杨龙昇,本科在大连理工大学学习金融专业。2013年大学毕业时,本决定报考公务员留在东北老家发展,没想到却被偶然看到的一条广告改变了命运轨迹。
杨龙昇
这一年,美国科技公司Oculus VR研发出了虚拟现实头显设备Oculus Rift,将虚拟现实技术从实验室拓展到大众市场。杨龙昇在网上看到了这款革命性产品的介绍,顿时着了迷。
“我感觉它不但很厉害,而且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杨龙昇说。
不久后,他辗转听说位于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有中国唯一一台Oculus Rift,就马上飞去体验。创客空间负责人见他对这个行业如此着迷,就邀请他担任产品经理,杨龙昇就此正式进入智能穿戴设备行业。
此后,他还曾下海与朋友一起创业,生产智能眼镜的核心交互模组,摸清了这个行业的底层技术逻辑。2015年,杨龙昇加入手机制造商酷派集团的智能穿戴事业部,带领团队专注研发轻量级AR眼镜。
2020年底,酷派集团进行了一次架构调整,原智能穿戴事业部被拆分并独立成为一家新公司——深圳影目科技有限公司,杨龙昇出任CEO。
“毕业10多年来,我一直留在这个行业,是因为我始终坚信,智能眼镜一定会朝着代替手机的方向发展。”杨龙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之所以如此肯定,首先是因为,他观察到手机日益“统治”着人类生活,而且创新空间越来越小,“太多人已经厌倦了整天低头刷屏幕的生活方式”。
而智能眼镜能让信息“浮现在眼前”,一切均“抬眼可见”,这本身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
其次,相较于手机,人们使用智能眼镜时的交互体验感将大大提升。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佩戴上影目科技最新款智能眼镜INMO AIR3后,亲身感受到,屏幕放大缩小可以通过手指操控完成,转换界面通过转头就能实现,比使用手机简单了许多。
“眼镜本身就距离眼睛和嘴巴更近,只要说一句话就能下单点咖啡,旅游时可以实时翻译路牌,开会时能够自动生成记录,是一种全新的‘无感交互’体验。”杨龙昇说。
认定这条赛道的杨龙昇,从创业伊始就带领团队“死磕” 最困难的技术路线—— “一体化”。
早期的智能眼镜需要与手机之间连接一条线,才能成为显示屏。“一体化”是指,眼镜不再连接手机,而是将显示、算法和功耗散热等功能全部集成于眼镜本身,与此同时还要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其背后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影目科技的100多名员工中,70%是研发人员,且全部来自酷派、华为、TCL、海思等国内主要智能穿戴设备厂商,在技术研发上下了硬功夫。
“我们下定决心,即使短期内出货量没有竞争对手高,也要攻克‘一体化’,因为它是代表未来的技术路线。”杨龙昇说。
创业5年来,影目科技不但成功突破了“一体化”,而且每年至少发布一款开创性的智能眼镜产品或配件,如2024年11月发布了全球首款实现1080P分辨率的一体式AR眼镜INMO AIR3和同传翻译眼镜INMO GO2。
在生活场景,用户通过佩戴INMO GO2,可与外国友人实现高效率、无障碍的沟通交流知名XR产业研究机构维深信息(Wellsenn XR)发布的《2023-2024Q3中国AI智能眼镜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影目科技以超过40%的市场份额稳坐国内智能眼镜头把交椅,一体式AR眼镜出货量也居于国内市场首位。
“影目科技是国内第一家实现一体化、轻量级的AR智能眼镜企业,具备与苹果公司的VisionPro相同的技术能力,即实现一体化的同时具备空间显示能力。我们技术的领先性更多体现在产品的‘日常性’:简而言之,我们的产品更像真正的眼镜,而非传统的定义为观影设备的BB眼镜类(上一代技术路线的智能眼镜,主要用来观影)。”杨龙昇说。
他介绍,预计于今年9月推出的INMO GO3重量仅为30余克,与普通眼镜相差无几,同时还将强化时尚性,推出时尚品牌联名款,与年轻人的品位更加贴近。
“眼镜+社交”
杨龙昇有一个预言:AR智能眼镜将在“两年内取代平板,5年内取代手机”。这真的能够实现吗?
杨龙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自己的预言其实并不夸张,因为硬件技术的突破、5G网络的普及、云计算升级、传感技术的进步和跨行业融合等,正在推动智能眼镜行业疾驰向前,眼镜里的世界正变得越发有趣。
杨龙昇介绍,影目科技下一步将会尝试打通更多的本地生活和文旅场景。
成都广播电视台旗下的AIGC(人工智能创作内容)工作室橙视科技董事长吴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已与影目科技联手,计划在大熊猫基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成都市标志性景点,使用智能眼镜为游客提供AI导游和相关配套服务,还可帮助游客拍摄视频并保存到手机中,实现“一副眼镜游成都”。
“从文旅开始,一点点扩大场景,未来全世界都能变成游乐场。”杨龙昇说。
他更为大胆的梦想,则是探索“眼镜+社交”。
从今年9月上市的INNO AIR3开始,影目科技的AR智能眼镜将开始开发“AI名片”功能:每次戴着眼镜见过陌生人后,系统就会自动保存对方相关信息,再次见面时会直接告知。
接下来,影目科技还计划与腾讯等应用生态合作,实现“AI名片”的交叉识别:不但能显示对方信息,还能提示双方共同联系人的信息。杨龙昇还设想,通过不断积累数据,未来戴着智能眼镜走在大街上,眼镜会根据你的个人偏好,自动为你分析寻找人海中适配度极高(如超过90%)的“灵魂伴侣”。
杨龙昇笑言,对他这样性格内向、不敢跟女生搭讪的“理工男”来说,如果有副眼镜能提示“对方有可能接受我”,那可真是太有帮助了,因为当下的相亲,更多是考量物质条件,通过智能眼镜的大数据和算法匹配,则有更大可能找到灵魂共鸣的人,是一种更加优质的人际链接方式。
2025年,AR智能眼镜进入爆发之年,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入局。脸书(Meta)与墨镜品牌雷朋已合作推出了Ray-Ban Meta智能拍照眼镜;苹果公司在推出头显设备VisionPro之后,正在研发自己的智能眼镜。
与国际巨头相比,中国企业处在什么样的水平?
杨龙昇介绍,中国企业拥有明显的优势。比如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消费电子供应链,中国用户对新兴科技接受度高,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支持。
“目前来看,我们高端产品线的技术水平已与全球大厂不相上下,内容探索也走在了前沿。”杨龙昇说。
但中国企业也有亟待提升的地方,特别是在高端芯片和显示模组等核心技术自主化方面,还需要加紧追赶。
“逐渐实现国产化布局的同时,我们会发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一边提升功能性,一边降低成本。我认为,长远来看,中国企业在这个赛道的优势更为突出。”杨龙昇说。
落户成都
影目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于2024年将公司总部迁往成都。
杨龙昇回忆,2023年末,影目科技需要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因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新的城市“合伙人”,不少东部沿海城市均向其抛来了“橄榄枝”且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
但最终,他却被西部城市成都打动了。2024年初,成都市成华区领导带队前往深圳拜访影目科技,当场抛出了区内的两张“王炸”,供其拓展应用场景:一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二是全国知名的文创产业高地“东郊记忆”。
杨龙昇笑言,这两张“王炸”,让人很难拒绝。而选择将全国总部落户成华区,更是看中了这里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成熟的数字文创产业集群。
成华区是成都市的老工业基地,目前正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等行业积极发力,已培育出虚实交互内容制作和元宇宙场景构建领域领军企业——四川物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通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
成华区在招引影目科技时还明确表示,更长远的目标,是“进一步巩固成都在虚拟现实和元宇宙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1月,成都市政府发布了首个“元宇宙”政策文件——《成都市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链主企业,并孵化创新企业,形成元宇宙企业梯度集群。
数据显示,当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780亿元,拥有企业近900家。
2024年,成都又发布了《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到2026年,成都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到1700亿元,比2023年的产业规模翻两倍有余,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
杨龙昇自己的感受是,公司搬到成都一年来,发展“超出预期”。
“成都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人情味非常浓,同时也是一个特别适合创业企业发展的城市,人力和置业成本均比沿海城市要低。目前,我们正围绕拉动产能展开工作,成都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多,招聘更加容易,未来还可能尝试与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杨龙昇说。
成都对人工智能企业的支持也是实打实的。搬到成都后不久,影目科技就在2024年7月完成了近亿元的B轮融资,由四川发展弘芯基金和成都成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
更重要的是,公司在落户成都后,迅速融入了当地产业生态,比如正在和成华区的“邻居”——知名光学显示制造企业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洽谈,后者有望成为影目科技的供应商。
成都还是数字文创场景落地的绝佳试验场。影目科技已计划携手成都的一批顶流文创IP,如“哪吒”、王者荣耀、熊猫“花花”等,打造“AI+AR”的独家交互体验。
《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物通科技正与影目科技深度合作,将在东郊记忆创意园区打造全国首个“AI+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体验中心”——依托东郊记忆工业遗产资源,融合巴蜀文化与超现实科技,成为集“工业遗产活化+科技教育赋能+文化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科技地标。
杨龙昇介绍,影目科技还在尝试与《哪吒2》的主创方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线下的“哪吒重塑肉身”的体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