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王丽新
在促消费、创新经济的时代浪潮下,低空经济正在“起飞”。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2024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频出,且多提及以空域改革为基础、技术创新为动力、产业发展为核心、场景应用为牵引,全力推进低空经济发展。
在政策加持与市场需求双重推进下,低空经济产业链已成为资本追逐的蓝海。近日,低空领域综合场景服务商广东蜜蜂低空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蜜蜂低空”)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由行业领先的早期风险投资机构阿尔法公社领投。
对于该笔投资,阿尔法公社认为:“低空经济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观察到低空领域的相关技术正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场景会得到释放,我们期待蜜蜂低空团队为低空产业带来更多的变革。”
构建新商业模式突围
在业内人士看来,低空经济领域有着庞大的市场前景,但商业化落地仍存痛点,作为低空领域综合场景服务商,蜜蜂低空靠布局低空观光赛道,从C端获取现金流,构建了独特的商业模式。
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飞行器大规模商业化有三大难题需要攻克。一是技术难题,航空级电池能量密度不足,主流eVTOL(飞行器)载重普遍低于500公斤,续航时长1小时内;二是场景割裂,比如全国仅0.1%的A级旅游景区布局低空观光;三是商业闭环难题,太多团队困在“航空级技术”和“飞行器参数”的执念里,前期研发费用高,很多头部企业单机年运维成本近百万元,营收却不足30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与载物飞行器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商业化落地相比,载人飞行器商业化还需要一定周期。比如,载人飞行器需要突破载人安全性、适航证等运营证件审批、飞行器能源以及AI辅助无人驾驶技术跃进,还有空域管理等难题,预计未来会随着政策支持以及技术创新,让低空领域飞行器商业化逐渐从载物过渡到载人,商业化场景也能从隔离走向融合。
蜜蜂投资正在靠“低空观光”这一应用场景实现突围,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据悉,蜜蜂低空于2024年4月初成立,定位于低空领域综合场景服务商,以旅游景区为eVTOL(飞行器)商业化应用场景切入低空服务赛道,使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定翼有人机,并整合多类型飞行器供应商,通过高频刚需、灵活调度及专场的组合拳,快速跑通商业模式。
“我们以‘轻资产联营’模式切入景区飞行器运营。”蜜蜂低空CEO赵敏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整合飞行器供应商、解决空域审批、运营机组,与景区分成收入。对景区而言,无需购买单机就高达数百万元的飞机,只需开放场地,就能以最低的成本撬动新的低空项目,实现增量消费。
据赵敏透露,低空观光使用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定翼有人机,单次飞行时间5分钟至8分钟,成本约107元,根据不同景区运营场景定市场价,多在199元至499元之间。当前这种商业模式已跑通,毛利率达35%,季度单机营收破百万元,成立至今营收已超过千万元。
先让产业转起来
据蜜蜂低空方面透露,公司当前已覆盖23个省份共计110多个5A/4A级头部景区,并获得3年至5年独家运营权,覆盖1.2亿年客流量,平均季度执飞超1.2万人次。
在上述天使轮融资完成之后,蜜蜂低空方面称,将继续围绕低空领域构造“场景-消费-供应”三要素的商业闭环。
赵敏向记者透露,未来将加大对低空垂直场景AI系统投入,继续复制其标准化的场景运营模式,布局低空四大场景:一是低空观光、文旅拍摄的消费服务,尽快让飞机在更多景区“飞起来”;二是电力、水利的智能巡检方案;三是支线物流、应急救援的物资配送网络;四是森林防火、城市安防、智慧农业的监测体系,并进一步建立对低空产业链上下游开放蜜蜂产业合作平台“低空智联”,携手各个垂类低空供应商及场景合伙人,共建低空产业新生态。
“与其等待技术完美,不如先让产业转起来。”在赵敏看来,目前,蜜蜂低空打造的产业合作平台已引入800多家无人机企业,梳理与对接低空产业链上下游1500多家企业入库。
“我们预期未来一年平台撮合交易额将突破亿元级别。”赵敏说,“在低空经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蜜蜂低空期待与这场变革的战略方共享万亿元赛道早期红利。”
(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