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上周,一场持续两天的大雨刚刚停歇,金山石化街道梅州新村161号楼的周师傅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之前,每逢雨季,家里总要在阳台摆上五六个脸盆接漏水,现在,这个烦恼终于没了!”
有此感受的,可不止他一家。如今,在党建引领下,经过小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的协力攻坚,困扰这个老旧小区好几年的“屋顶渗漏”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受益居民达到2000多户。
98%满意率,如何做到?
“前几年的汛期,我们每年会接到渗漏水报修40多次,相当于每周要处理3户人家的问题。”翻开厚厚的维修记录本,梅州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蔡峰艳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些年,始建于1988年的梅州新村如同步入暮年的老者,外立面风化开裂,管道严重老化,屋顶漏水、墙面渗水、管道堵塞成了居民的“心头病”。
面对日益频繁的报修诉求,居民区党组织决定探索实施系统性治理,首先牵头“三驾马车”搭建起“双线并行”快速响应平台:每月的“三方接待日”现场,总能看到业委会主任刘家骥拿着笔记本详细记录居民诉求;在“三驾马车”微信群,物业经理张英的手机24小时在线……
每月的“三方接待日”现场
“我们推行了‘全时段、分等级’快速响应模式,通过公开24小时物业服务专线,建立报修分级处置机制。”张英介绍,对于紧急类事件,维修人员确保30分钟内抵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抢修;对常规维修需求,则要求1小时内响应,当日办结。
“那天,凌晨两点,我在群里反映下水道反水,没想到,半小时后维修师傅就上门了。”住在底楼的赵先生至今记得那个暴雨夜,物业紧急维修水管的暖心场景。
“张师傅,上次修的阳台还漏吗?”每周五,物业工作人员张守华都会进行电话回访。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是“接单-维修-回访-复盘”的全流程服务闭环。这些细节的优化,让居民满意度逐步从80%跃升至98%。
那些反对声音怎么消失了?
现场查看、拟定维修方案、核定费用预算、征求本楼栋全体业主意见……走进小区业委会办公室,墙面上悬挂的《维修资金使用流程图》格外醒目。
“我家又不漏水,为什么要分摊费用?”2024年7月,82号楼业主群因外墙维修方案爆发激烈争论。面对部分业主的质疑,80岁的业委会主任刘家骥带着政策文件,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半个月里,这支平均年龄64岁的业委会团队爬了数百层楼梯,最终用一张张“渗水危害楼体结构安全”的实景照片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住户。
业委会团队上门做思想工作
在64号楼屋顶漏水维修过程中,居民许阿婆起初坚决反对分摊维修费:“楼上漏水和我们底楼有什么关系?”对此,居委干部三次登门,用其他小区楼栋因渗水导致钢筋锈蚀的案例耐心解释。当得知12户邻居已签字同意时,她在征询表上郑重签下名字。“现在想想,要是不早点修,雨水渗透导致墙体开裂那就更危险。”
经过系统性治理,小区在2024年雨季的渗漏报修量减至28次,同比下降22%。那些曾经此起彼伏的报修电话铃声,渐渐被居民的欢声笑语取代。
“成本下降30%”背后的较真
在维修施工过程中,“三驾马车”组成的联合监督组随时在场成为常态。
建材仓库里,业委会成员正用游标卡尺测量PVC管壁厚度,物业工作人员则指着一摞施工日志说:“每个焊接口都要拍照存档,隐蔽工程必须三方验收。”
小区监控室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屋顶防水层施工画面,维修工张师傅笑称:“现在干活像考场,每个步骤都透明。”
自2019年起,梅州居民区业委会通过市场化比价和全过程监管,对某些维修项目进行了三次降价调整,并与维保单位协商确定项目维修的基本定价,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浮动。
据统计,小区2024年完成的70次物业维修中,费用降低了30%以上,返修率仅为1.8%。更让居民们安心的是,业委会公布的维修资金使用明细表细化到每户分摊金额,连螺丝钉的采购价都清晰可查。
“梅州新村探索的党建引领‘三驾马车’模式,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石化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当物业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治理”,当居民自治从“各扫门前雪”升级为“共建共同体”,老旧小区迎来的不仅是面貌焕新,更是基层治理内核的现代化转型。
原标题:《如何让老旧小区彻底告别“屋顶渗漏”?上海这个地方做到了,两千多户居民受益》
题图为小区业委会监督物业人员测量渗水面积。 石化街道供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勇娣